原文: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故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倾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万 物 作 而 不辞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弗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皆:全,都。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斯:此,指示代词,指前面所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件事情。恶:丑陋。已:已经。善:形容词,“好”。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称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已经存在了。天下人都知道好的事物称为“好”,是因为不好的已经存在了。老子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辩证的,并且他的辩证思想要比西方的哲学家早,而且比较完美。老子认为,之所以大家会认为美,是因为有丑陋存在。假如这个世界上个个都是美女,件件都是锦衣华服,那就不存在所谓的“美”了。为什会有好人,是因为有坏人的存在。如果这个社会都是好人,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之分了。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你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如果这个社会都是丑恶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丑恶了”?答案是肯定的。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要鼓励大家做恶呢?当然不是!我们首先看看我们为什会有“美、丑、善、恶”的分别,因为我们给事物设定了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即不断地比较和分别。所以在这个“想当然”拿出来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的大前提下,我们“自然而然”般地生出分别心来。但是在大道看来,天下事物是没有分别的。举个例子来说吧。大家都知道在唐朝的时候,杨贵妃很美,美到李白都说“云想衣裳花想容”,后世人更是将杨贵妃评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家都知道,杨贵妃非常胖,可谓是珠圆玉润。如果把杨贵妃放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说不定会被称为“丑女”,因为现在大家以瘦为美,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天都在想办法燃烧卡路里。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塞翁失马”,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眼里看到的同一个事物肯定会折射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判断一件事情是好还是坏,也不要给一个人下定义评价其为“好人”还是“坏人”。就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一生也是只谈论公德,不评价私德。所以我们看事物也好,想问题也罢,一定要会多元化的思维,不要只看一面或者两面。就如同杨贵妃一样,此时我们觉得胖子不美,甚至不健康,彼时说不一定正因为有她的胖,才会显出你的苗条,亦或胖瘦不重要,重要的身心健康。
故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倾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相:互相;生:生存,这里引申为“存在”;成:成就;形:对比;在帛书中这里是“较”,即比较,因为“形”与下文的“倾”比较押韵,所以我个人觉得这里应该是“形”。倾:本意是“向……倾斜”,这里指高下相互依靠而存在。音声:在古代,单一发声称为“声”,很多个“声”组合在一起才称为“音”;和:应和。
因此有无相依而生,难易相辅而彼此成就,长短相互对比而显现,高下相互依靠而存在,音声相互应和,前后相互追随。老子在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没有“无”,就谈不上“有”;没有“有”,也谈不上“无”。难和易也是相互比较而言的,没有“难”就谈不上“易”,没有“易”也就谈上不“难”。“长”和“短”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说桌子比凳子高一点儿长一点儿,但是桌子和房子相比则变成又矮又小的物体了;高下也一样,我们把泰山称为五岳之首,但是如果把泰山和珠穆朗玛峰放在一起,它就显得很渺小。声和音也如此,只有声,没有音,就不能称为乐曲;有超前的就有落后的。老子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本就各有各的特点,都是自然的存在,之所以我们喜欢给他们作比较,是因为我们有一颗惯于比较的心。若我们能放下那些有色的“比较”,它们便没有什么差别可言,他们共同的存在,自然而然地构成了这个世界。不要用我们所谓“想当然”的想法试图去让他们变得千篇一律,那样反而是“背道而驰”,是行不通的。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万 物 作 而 不辞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弗 居 。
圣人:有道的人,或者说是得道的人;无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言:说;教:教化,教育;作:兴起,出现;辞:本意是“推辞、不接受”,这里指“干预”;有:占有;生:生育、养育;为:作为,指帮助万物成长;恃:自恃,自认为有功。
所以有道的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注重身体力行的身教,而不是言词上的说教,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有功;功成以后不居功自傲。说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下最热的话题就是教育了。我记得前段时间,网上也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大概是说关于孩子几岁分房睡的问题的,甚至有的人还说不早点儿分房睡,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我觉得说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有点儿夸张了!如果我们没有给小朋友吃激素的话,一般小孩子是不会出现提前发育的现象的。为什么要给孩子分房睡?因为我们要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这个能力一定是在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不是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阴影下进行的。什么时候分房睡,用什么样的方式分出去,这取决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里成熟的程度,“一刀切”式的几岁就必须分房睡的言论是不科学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小朋友写作业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在这个问题上焦虑,写作业不专心,或者说磨磨蹭蹭。坦率地讲,我自己的孩子也是个小学生,每天也要写作业,有时我也会因为写作业批评她。但是在她写作业的时候,我不会看电视,也不会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我能够保证做到的就是给予充分的陪伴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孩子,现在可能还不具备自己查字典学习生字的能力,那家长就要保证孩子又不会写的字能随时来问你,有不会做的题目,你可以陪他一起想办法,引导他开动脑筋。而不是,小朋友写作业,你在聊微信,或者看视频,或者打电话,有的家长干脆在看电视剧,一遍手握遥控器还要一遍大喊着“快点儿写!快点儿写!”我个人觉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愿意写作业有点儿困难!行不言之教,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正因为他们不居功,所以他们的功绩不会被除去,会得以永存。有个成语叫“居功自傲”,自恃有功,就可以目空一切,这是非常不好的想法。功劳,不过是过去的事情,代表不了未来。想要让功劳得以保存,就是让它留在过去,和今天及未来不扯上丝毫关系,这样就没有人能去掉和改变它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手下曾经有很多功臣,汉朝初立时,这些人都被封赏了高官厚禄,只有张良,显得很淡泊,刘邦最初想把齐国封赏给他,让他食邑三万户,但是张良推辞了,只请求了沛县这么一个小地方立足。后来,张良更是干脆隐居了,不问政事,潜心研究黄老之术。所以张良是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功臣。不仅仅是古代的功臣,我们今天的很多家长也爱犯自恃有功的错误,很多家长说是为了孩子,辞职陪读,甚至远离家乡,孩子一但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出决定,就会爆发家庭大战,甚至觉得自己很委屈。首先我个人觉得为人父母,要把做父母的责任尽到,把父母对子女的爱表达到即可,不可以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人生,大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做出的决定自然不同,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一定事事都对,孩子不一定事事都错。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要面对与之相适应的人生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如何依赖父母。更不是人生被人强加干涉和控制,觉得亲人似仇人。如果出现这样的后果,那做父母的真的是不但没有功劳,连苦劳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