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讲两个故事。
一个是见到的朋友身上发生的,一个是高中同学讲给我的。
昨天去见了一个创业的朋友小天,做小众运动项目,我是去看办公室的。
其实来深圳第二天,我们就见过面,那天他正好拿着路演的资料和我师弟碰头,师弟喊我一起听一下,顺便给点意见。
师弟是从上海来深圳的,目前是在做儿童教育城的项目。
我目前暂用的办公室,就是他公司的,要不然不可能在半天内,办公室和住的地方都搞定,他给了我一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
而我去见的那个朋友,在福田,办公室本来容纳20多个人的,现在只有3个人在用。
聊天中,我问了下他的工作经历,2005年来的深圳,最早做的是技术方面的工作,后来自己成立了公司,专门对接房地产公司和设计院,做视频渲染。
这个公司后来被一家大公司收购,他出任了新公司深圳分公司的负责人。
2017年,又辞职自己干,就开始做现在的项目,极限运动的一个平台,类似冲浪、滑雪、潜水等,对接到的是各个俱乐部。
等于是做了一个平台,把众多的俱乐部和客户对接在一起。
这都不是重点。
我顺口问了一句,你的资金哪里来的?
他说,自己的一小部分,投资人的大部分。
我说你在深圳,有房子吗?
他说,有,4加1。
我问,你是水库系的?
我为什么这样问呢?因为他说的是行内术语,也就说如果你听到截断、凤变冰等词汇,就知道是水库系的。
他说不是的,xx系的(另一个房产投资圈)
那我就明白了。
还好,我最担心的事没有发生。卖房创业是风险最大的一件事情。即使目前这个投资的项目,他也没有动用卖房这个念头。
他这些年,工作也好,创业也好,都没有停止房产的投资。
不光如此,他从2012年就在做一个民宿,是商业租赁的一种,这也是获取现金流的一种方式,不过民宿一般适合合伙制经营,一个人是经营不了的。
他的民宿项目,每年带来的利润在百万以上,我就能理解他的投资理念了。
他的思路我觉得是非常棒的,也是我在走的路。
而我第一次见他,还以为他只是一个拿着商业计划书,到处找投资的那种呢。
讲个段子,马云当年开始创业的时候,是买的房子创业,而不是租的房子创业。当然,我并不是说,他那时就知道中国的房子会涨这么厉害。
但他开始创业的时候,是成了家的,他最明智的是没有卖掉房子创业,虽然马云现在可以把许多的房子买入手。
成家、立业,这个思路是亘古不变的,当然,目前,互联网环境下,很多单身的年轻人可以早早实现财务上的自由,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并不是一时的输赢,长远看,没有捷径可以走。
2
我也理解他创业的初心,就如我自己理解的一样。
我虽然这几年都在不断的买房投资,我绝大部分的资产也在房产上,但我觉得那个是作为资产增值保值,不是人生的全部。
总的来说,年轻就要折腾,创业,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不想让人生留下遗憾。
当然,折腾对了,赚钱只是顺带的事,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份经历。
无论是错还是对,都去经历。
我来深圳,为什么从房产入手呢?
首先我得生存,只有生存了才有发展。
目前做的都是过程,在积累和等待机会,也许有一天,我从房产这一块又会跳到其他行业,都是说不定的事,我要做的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先给自己和家人生活的保障,务实,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的作风。
佛是觉悟了的人,修佛不在心里,而在路上。
建立了强大的现金流,就不会担心未来,这是最基本的,手里有钱,心里就不慌,就如我现在一样,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但我心里并不着急,我有资产,也知道钱在哪里,只是把该经历的过程走完而已。
我也愿意俯下身段,从最基本的商业租赁做起,虽然这个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高大上。
我也并不觉得这个有什么,靠自己的劳动和知识赚钱,是最有底气的一件事情。
另外,不给社会添乱,
昨天晚上看了曹德旺先生的采访视频,有两点感触。
一个是他对深圳的看法。
他说,深圳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比香港都更有活力,来自全国的精英都往深圳跑,没那个胆量的,不敢进深圳。
当然,不是否定其他的城市,他的意思是,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好的城市,这里不排外,不靠关系,只看能力。
没有梦想,何必深圳。
就如1674年的美国,当时是欧洲的精英建立的国家,他的移民政策包容性很好,因此全世界的精英都移民美国,那些年不是流行一个词“美国梦”嘛,说的就是这方面。
曹德旺先生拿深圳和当年的美国做对比,就是在肯定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未来。
另一个是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
主持人吴小莉问他,你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曹先生回答,没给社会添乱。
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宗旨,不给别人添乱,不给社会添乱,把小家照顾好,把自己管好,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说能挣多少钱,那也是要在这些基础之上。(2017年的《创业之路》文章有写过这些观点)
就如我当年从职场出来,找创业的方向,最后选择从最低层次做起。
天下有下等的人,没有下等的职业。
我也认同他说的一句话,也是对自己的自信,那就是我做什么,都能做好。
行的人,做什么都行,就是这个理。
3
第二个故事的结尾,令人高兴不起来。
这是深圳的一个高中同学讲给我的,是他大学同学的亲哥哥,暂且称为风哥。
风哥是1996年大学毕业来深圳的,2000年的时候,年薪就30万左右,收入最好的时候,月收入拿到过100多万。
几年后,风哥在老家建了一栋房子,相当于一栋大别墅,花费了100多万,装修又花了将近100多万,里面的家具都是红木的。
这样的房子我在武汉见过一套,房子本身买入时不到100万,装修花了150多万,是汉口的一个朋友,当时去了很是震撼,大大开放式的厨房、三开门的冰箱,那时候我还没有买房子,很是羡慕。
风哥建完那栋房子,他们的家人,在本地风光了好一阵子。但是他唯独没有想过在深圳买房。
我发现这是很多农村人在城市赚钱后,会做的一个事,翻新、或重建老家的房子。
现在的状况是,他的部下,当年比他收入低很多的,当年都在深圳买了房子,风哥现在想买房,已经很尴尬。
关键是,他这些年是看着深圳的房价涨起来的,我不知道这中间他有没有考虑过买房,但同学的描述是,他准备以后回老家。
风哥的青春都贡献给了深圳,要是离开了,就如一阵风一样,只掀起了一点微波,没留下任何的痕迹。
这个可能只是风哥的想法,要知道,在深圳生活习惯了的人,是不会适应其他城市的,也不会适应老家的氛围。
我初中同学,大专毕业后就来了深圳,一直做的是印刷行业,算起来有18年了。
有次聊天,她说,其实她也不喜欢深圳的快节奏,总觉得没有安全感。
关键是她的生意、客户都在这里,离开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两个孩子也都在深圳读书。
而她去到其他城市,更加不适应,首先从城市的卫生角度看,就接受不了,深圳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城市,绿化率也高。
至于老家,她更不适应,过年回去,她都是宅在家里。上一年的春节,我都回了老家,但彼此没联系,我不知道她回老家,她也不出门,更融入不了老家的圈子。
我对老家的感觉是,既想老家,又不愿多待,每次回去也很兴奋,开心,但超过三天,就想回城市了。
我曾经发过一个朋友圈,面对都市的灯光,我是那么迷恋,那时还在武汉。
而目前,我在深圳,更加喜欢这里的氛围,可能就如我一个老家的叔说,这里更适合我,我也觉得适合我
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未来他们也许对深圳会有更强的归属感。
未来,他们从小在深圳长大,也就适应这里的环境、人文、自由,包括这里的快节奏。
最后,用一段摘抄,做个结尾。
大多数人在买房决策时,迟迟下不了决心。
你一直在心里想,我要是买亏了怎么办?是的,价格风险,无处不在,追涨杀跌,此起彼伏,谁保证肯定赢啊?一旦你进入这个思维模式了,你肯定输了。
你从头到尾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要是跌了二十万,我就三年白干了,不行不行,不能上当,公子白肯定是个坏人,我这么聪明,骗不了我的”。
你从来没有想过,为了孩子,牺牲自己,你一直想怎么占便宜,你是哪根葱啊?你怎么就一定可以占便宜呢?
为什么我们不敢往前多走一步?
我是这样想的,我就是个普通人,我的目标就是给孩子铺路。
现在这个价格,我够得到,我就坚决上,就算今后几年吃点亏,我也认了,我吃亏了,孩子没吃亏,将来白得了一套好位置的漂亮房子,多好啊。
说白了,就这m2的架势,十年后,大家都是大赢家,你考虑那么多干什么?
公子白下一个五年上升直播,我已经在路上了,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