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上个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试行)和《汉字部首表》。
教育部介绍说,《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力求与中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和学业要求相适应,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有效衔接。该规范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五年级及以上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测评或评估监测,将中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划分为6级,规定了测试的内容、范围、试卷构成和评分标准等。该规范于2022年12月15日,也就是今天起试行。
针对中小学生进行规划化的普通话测评和评估检测,体现国家对规范通用语言的高度重视。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需要人人学习、掌握与运用。但据了解,我国仍有25%的人口不会说普通话,另外75%的人口中只有20%可以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培养儿童从小学习正确、合乎规范地使用国家语言文字,首先从小处讲是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大处讲是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次是消除地域广博带来的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实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其三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在世界范围的汉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同,周游世界,可以在很多国家和城市听到熟悉的普通话。普通话就像一条纽带,把中国人、中国心紧紧联结在一起。
《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的实施如何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呢。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要求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都有明确的目标: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学习用普通话”到“用普通话”再到“熟练地用普通话”,随着年段的递增要求也在提高。那么,学校教育怎样引导学生说好普通话呢?
纵观目前学生的语言环境并不乐观,大中型城市的人口都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孩子也都是由讲各种方言的爷爷、奶奶带大,有的一个家庭就有多种方言。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儿童要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是有难度的。在儿童入校就读之后,学校就要建立一块语言的净土,为他们营造纯净的普通话交流的空间。
一是学好汉语拼音。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也是学习汉字的基本条件。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能够随时进行查阅拼读,从而保证字音的正确。
二是营造学习氛围。不论是在学校的公共场合,还是在班级的学习空间,要求人人都说普通话,相互提醒说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之间相互纠正、提醒,彼此为师,不仅能够提高说普通话的意识,也能提高说普通话的水平。
三是坚持说普通话。鼓励学生在走出学校后继续说普通话,为家庭成员学习普通话当小老师,“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四是老师做好榜样。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是标准普通话的示范者,长期坚持练习听、说、诵以不断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普通话不仅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练习、运用,更需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训练。新课标对每个学段都提出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像八百多年前的学者朱熹所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进行朗读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下面就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方面谈谈怎样进行朗读指导。
1. 正确朗读
就是字音要读准,没有方音,对轻声词、儿话音能辨析并读正确,能根据语境的不同判断多音字正确的读音等。
(1)朗读要专注。首先是坐姿、拿书的姿势要正确,其次是要沉下心,身心合一,进入朗读的情景。
(2)读音要正确。拼音教学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一年级拼音学习要扎实,强化拼读方法,训练学生快速拼读的能力。三年级识字量加大,教学中对多音字、形声字以及湖南、长沙等地方言容易出现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声调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持续纠偏。还可以将经常读错的汉字集中起来,反复练习。
(3)吐字要清晰。朗读的目的是传情达意,因此,清晰是关键,最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普通话测试现在都是以机测为主,不论是朗读还是说话,都要字字准确、清晰,才能被机器识别。
2. 流利朗读
“流利”就是不加字、不漏字,朗读流畅,断句准确。
(1)个体朗读。朗读流利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识字量,在此基础上,就需要进行反复朗读,训练口脑眼的协调,做到不加字、不掉字,循序渐进达到流畅,并在这个过程中,领悟文字表达的意思,正确断句,准确传递文章的表情达意。
(2)集体朗读。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受时间的限制,齐读、小组读的形式比较多,因此,“流利”还要加上“和谐”。个体与集体朗读各有侧重,个体的朗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集体朗读要注意声音的和谐,才能体现集体朗读的情感以达到朗读训练的效果。集体朗读怎样做到流利+和谐呢?
*个体读为基础。只有人人都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才能保证集体朗读的效果。
*每天都有训练。朗读能力是“技术”,只有凭借不间断的练习才会有进步,集体朗读也是如此,早自习、上课以及其他的在校时间都可以安排练习集体朗读。
*注意标点停顿。集体朗读尤其要关注标点,对带有顿号、感叹号、问号的句式要加强指导。
*学会句子断句。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尤其是对长句子的朗读,要进行统一的断句,有时候短句也可以呈现不同的断句,老师要注意提示和引导。
*心中要有集体。集体朗读要引导学生眼看口读,耳听调整,让自己的声音与集体的声音保持一致、和谐,不要凸显个人。
3. 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朗读也是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
(1)理解才有感情。朗读的基础是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带着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特点,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就会带着理解去朗读,从而走进文本,读出感情。
(2)个体带动整体。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要从个体入手,充分利用班级朗读的优质资源,以个体的范读、领读等方带动全体,扩大朗读面,并给与积极的鼓励。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在朗读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后,在集体朗读中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声情并茂的范读最能打动学生,因此只要时间允许,教师可以经常在班级朗读,饱满的情感、丰富的声音变化等,都是给学生良好的示范。
(3)丰富朗读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搜集一些风格各异的音乐,根据朗读的内容随时加入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还有对读、领读、学会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让简单的读也能变化多样。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班级朗读活动:读绕口令、讲故事、背诵古诗词等等,都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朗读的好办法。
(4)合理表情达意。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朗读处理,写景的文章或是舒缓优美或是气势磅礴,古诗朗读需要节奏明朗、情意悠长等等。针对每一篇文章可以对描写生动、深刻的句段进行有重点的朗读训练,读悟结合,更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当然,对文本的朗读更多应该是自然的真情流露,在朗读中教师不要硬性加入各种规定,如果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一味考虑停的长短,声音大小,就不会用心感悟文本。“情到深处自然成”,只有建立在对文本用心的理解、感悟基础之上的朗读才是情发乎内心的“真”,才可能打动自己,也才可能感染听众。
通过小学六年,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籍此,让中国孩童热爱汉语言,弘扬民旅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