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
教育管理寻“美”:
1.1、2班被带去中专参加区庆祝教师节活动,我的第二节语文课也泡了汤,晨读时利用十来分钟跟孩子们赏读了现代诗二首:鸟儿归巢、驮着夕阳、妆红芦苇……诗意栖居!语文课与参加一次庆祝活动孰重孰轻?可能……?
2.
阅读咂摸悦美:
【评课现场】孙双金校长和老师们点评李森《观潮》(四上)
【编者按】2025年9月3日,孙双金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听了李森老师的课,并于课后马上组织老师们交流、研讨。现将评课现场实录推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孙双金:今天上午,我很高兴听了李森老师的课。从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听完之后,我想和李老师以及我们听课的老师一起交流一下。我们先请李老师简要说说上完课之后的自我评价,好不好?
李森:我今天执教的《观潮》是一篇写景文章。备课时我就在想,写景文章应该怎么教?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学习如何阅读写景文章”。正好课文的课后习题有这样一个题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我当时思考,学习写景文,首先要理清它的写景顺序,其次要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最后,因为是语文课,还要紧扣语言文字学习,所以第三步是品析语言。我的这节课大致就是按照理顺序、想画面、品语言这三个板块来设计的。
上完课之后,我有几点感受:
第一,课堂节奏偏慢。这和班级实际学情,以及我对班级的定位有关。我刚接手这个班级两天,第一天我问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没有一个孩子举手,有的孩子想举手也畏畏缩缩的,所以我感觉这个班级的学生缺乏自信,在语文学习上也没有找到语文的感觉,语文习惯更是有待培养。所以我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慢”——要慢下来,慢慢地帮他们建立自信,慢慢地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感觉,慢慢地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慢慢地让他们爱上语文。正因为这样,这节课节奏偏慢。
第二,未抓住核心句,课堂缺“魂”。这节课可能没有抓住第一自然段的核心——“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我反思时发现,课堂上没有紧紧围绕这句话展开教学,导致这节课显得没有内核、没有“魂”。
第三,方法指导不足。缺少一定的方法指导,尤其是一开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孩子表现得并不是特别好。但我一直在鼓励他们,同时我也反思:可能第一课时教第二自然段时,让他们想象画面的方法没落实到位,这节课在这方面也没做好。其实想象画面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这个单元还有几篇写景文,之后我会在这方面加强。
第四,板书设计缺设计感。比如颜色搭配、字体大小和布局排版,我一开始没有考虑周全。主要就是这几点不足,请孙校长和各位老师指正。
孙双金:谢谢李老师。李老师很谦虚,没有过多讲自己这堂课的优点,而是在反思中找不足——正因为不断寻找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接下来,我们先请参加听课的老师来讨论一下,先说说李森老师的课,哪位老师想先发言?
金阳:我今天听了李森老师的课,最大的感受是,我应该先听完李老师的课,再回自己班上给小朋友上课。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之前教《观潮》时,是先让学生找整篇文章的顺序,但他们很难发现“由远及近”这个潮来时的顺序,我就硬把这个知识点“塞”给了他们。之后又逐句让他们讨论,出一个句子就讲句子里的声音、状态,再赏析语言,接着讲下一个句子,导致课堂有割裂感,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潮水到来的变化。但今天听李老师的课,发现他逻辑很清晰:先让学生找潮水的变化,在变化中发现形状、声音的不同,等这些都理清楚了,最后再总结出“由远及近”的顺序,这样一来,所有知识点就都通了。我听完之后,觉得自己之前的课上得很不到位,真的受益匪浅。
另外,我教的时候,因为我们班朗读不好,所以会特别关注朗读。比如读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我会在每句赏析时花很多时间让学生朗读,结果两节课都没上完这篇课文。但李老师是把“知顺序、想画面”放在前面,最后再赏析语言,还能把朗读整合到最后一起进行,这个方法可能更好。我真的学到了很多,谢谢孙校长,谢谢李老师。
陈雨:今天我也听了李老师的课。其实这两天,我在办公室经常能听到李老师带他们班小朋友早读的声音——浑厚又动听的男中低音。这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李老师完全紧扣单元要素“想象画面”来设计教学,一上来就明确了写景文的教学思路。我第二节课正好要上《走月亮》,听完这堂课后我就改了自己的教案,也借鉴了这个思路,确实很有用。
我用李老师的方法来上课,发现学生的思路清晰了,我自己的思路也更清晰了。我在板书左侧写上“知顺序、想画面、品语言”,算是借鉴了李老师的设计,右侧再放我原本对《走月亮》的设计,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清晰了,教学主线也更明确。
另外,李老师的板书字写得太好看了,我以后也要多练习;还有班上的朗读情况,我发现我们班的朗读还要加强,这也是从这堂课上学到的。
孙双金:谢谢两位老师。两位年轻老师很虚心,主动向同事学优点、学长处,非常好。接下来请辛老师说说吧。
辛芙:李老师的课给我的感受很深。首先,李老师的评价语言用得非常好。比如学生默读时,他说“看的时候动笔,一定是你想象画面的体现”——这句话潜移默化地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还有一句评价语我记得很清楚:“说错了也是成长的一次机会”,这句话给了学习有难度的学生“托底”的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哪怕我说错,也可以积极举手发言”,长期下来,这个班级的语文课堂氛围会越来越浓。
这堂课还有一个很经典的设计:这篇课文有三、四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今天李老师把这两个段落拆成了五句话,这五句话正好对应观潮的变化过程。最后他的板书整理出了“声音的变化”“形状的变化”“位置的变化”,三种变化并行。这个“拆段落为五句话”的设计特别新颖,也很实用。比如位置的变化,从“风平浪静”到“一条白线”,再到“横贯江面”“一堵水墙”“千万战马”,一条线下来,学生感受特别直观;声音的变化,从“轰隆隆闷雷滚动”到“越来越大”,再到“山崩地裂”,是从低沉到响亮的递进;位置上是“由远及近”,最后用“越来越壮观、越来越震撼”总结,这三个词也用得非常好。这个设计很经典,值得我们学习。
孙双金:谢谢辛老师,能发现教师对教材解读的精妙之处,才能更好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接下来,请丁书记说说看。
丁亮亮:我前面先听了邹璐老师的课,后面赶紧过来听李森老师的课。因为有一两年没听李森老师的课了,整体感觉很不一样。前几天李森一直跟我交流这个班孩子的情况,我也跟他说“慢慢带,很多东西要一步一步手把手教”,今天在课堂上,我确实看到他在逐步教孩子默读、批注、品词析句的方法,这个班确实需要这样的耐心。
后面听到的部分,李老师想先带学生学一个句子,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我当时在想,“知顺序、想画面、品语言”这三个环节,李老师像剥笋一样层层教学生读写景文,但这样一来,时间就容易拉长——两个小节用了三步来推进,是不是可以更整合一点?比如“想画面”和“品语言”其实可以融在一起:想画面不是“干想”,肯定要借助语言文字,所以如果把这两个环节融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奇在位置、形态(这里“形状”改成“形态”可能更准确,因为潮水是动态的)、声音的变化,边读边想边品,课堂会更整。这是我的一点小建议。
孙双金:丁书记说得简短,但是在点子上。我听了李森老师的课之后,也有几点感受:
(一)李老师有循循善诱的教育情怀
这个班基础比较薄弱,因为之前老师更换频繁,情况较为特殊,所以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读书能力比较差,不太愿意读、不太会读;二是学习常规不太好,听课姿态、读书样子都需要纠正;三是不太会思考、不太会表达,举手的学生比较少。但李森老师面对这个现状,没有埋怨、没有抱怨,而是接纳学生、面对现实,从低起点起步,这一点特别好。
具体有三个细节让我感动:
第一,记学生名字,体现尊重:李老师和学生交流时,大多能叫出学生的名字——这很不简单,接班才第二天,能记住这么多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欣赏,而不是用“你、你、你”代替。语文老师都应该在课堂上称呼学生的名字,新接班的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做姓名卡,方便记名字。
第二,包容鼓励,保护自信:李老师对学生全是包容、欣赏、赞美和启发的语言,比如“课堂就是来出错的,犯错误也是成长的机会”“慢慢说,别着急”“你说得太棒了”,这些话能保护学生的兴趣和自信。
第三,启发式教学,带动参与:整堂课下来,学生从一开始不会读书、不会发言、不会思考,到后半场发言积极性越来越高、发言面越来越广,这得益于李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比如讲到“五个句子的三个不同”,前两个(形态、声音变化)学生容易发现,第三个(位置变化)不容易发现,李老师就用“第一个段落是在远处还是近处?”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说出“由远及近”——这就是高明的循循善诱,孔子说“善教者,循循然善诱人”,李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二)李老师文本解读功底扎实
于漪老师说“解读文本是教师一辈子要过的坎”,只有老师读懂文本,才能带学生读懂文本。刚才辛老师提到的“拆段落为五句话”,就是李老师解读文本的匠心之处——抓住五句话让学生对比阅读,从形态、声音、位置的变化,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描写,如何把读者带入观潮情境,这个设计很独特。
(三)两点建议
第一,强化“读”的主线:这篇写大潮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朗朗上口,应该以读代讲,把“读”作为教学主线。我感觉前面提问有点多,读得少,而这个班学生的朗读水平本来就不好,李老师自己的朗读水平很高,可以发挥这个优势,带学生做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欣赏性朗读,在读中感受潮水的变化。古人说“读得语言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生背诵也会更自然——今天学生背诵得不错,但前面的读还是弱了一点,需要强化。
第二,加强经典拓展:这篇文章的思维含量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不算难,形状、声音的变化理解起来不难,重点可以放在“经典拓展”上。我最近看鲍鹏山老师的视频,他说“自己读了几十年语文,不如父亲读两三年私塾”,因为父亲张口就是《论语》《道德经》,而我们现在的学生读的很多内容没法涵养终身。这篇《观潮》可以结合经典诗句拓展,比如教材里有刘禹锡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苏东坡也写过相关的诗,还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名句。20年后,学生可能记不住《观潮》这篇白话文,但会记得这些诗句——这才是有文化的体现。李老师说最后一个环节想拓展,但时间不够,其实前面可以压缩非必要内容,“舍得舍得,舍得舍弃非经典,才能得到经典”,这样语文教学的视野会更开阔,也更有历史文化感。建议大家多看看鲍鹏山老师的视频,他是很有文化良知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