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的《战栗》,每次都很想问这样一个好笑的问题,他有些太喜欢写匪夷所思的东西了,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
记得李雪原说,她看余华的第一感受就是压抑和恐惧,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初中生的缺少历练,没想到如今看到了《战栗》。
会不会是一些生命的继续消失,像《活着》那样,总有许多亲切无比的面孔,在主人公的世界非常自然而然的离开,这种自然而然却让人非常的怀疑。
不过,我还是感觉《战栗》应该是精神上的,是从心底发出来的,然后带来了躯体上的冷,不由自主地会打个哆嗦。
就像冬天喝了一口很冷的水,一不小心冰到了心脏,是的,就是我们的心脏,随之就出现了收缩和悸动,请相信这是很糟糕的体验,不过又非常的迷人。
其实用夏天被火烧一下,同样的能够引起来很多人的似曾相识,彼时的热和更加的热碰在了一起,然后就会怎么样,可以现在不是夏天,现在是一个很美好的季节,我们应该不会战栗吧。
如果没有那些恐惧的夜晚,和一个人的存在的话,我宁愿我是喜欢现在的,因为喜欢也像战栗一样,他们都没有任何道理,莫名其妙的心跳加速和同样莫名其妙的伤心不已。
战栗和伤心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我还是喜欢用伤心来做个比喻,因为在没有读过余华的作品以前,我对我的未知都是看这些直觉来顾名思义的。
怎么说呢,我有过很深刻的战栗的体验,这个世界让我心惊胆战的事情太多了,那似乎和我的神经过敏不无关系,习惯于捕风捉影或者是自以为是。
在漆黑的夜晚,就像刷白无人的白天,人都会伤感的渴望理解,可是孤独总是在让我们战栗,如果战栗可以形容这一切的话。
毕竟没有其他词语能够这样得心应手,原来害怕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真实,像鲁迅在彷徨中,在他恐惧的小黑屋里。
他的《野草》就是对害怕的描写,这和余华也许是前呼后应吧,我们都太喜欢这个东西了,像喜欢幸福,又像渴望未来。
总之战栗一下,一直藏在战栗里,都会有美好的体验,如果你能够像我现在这样,用战栗来向自己喜欢的作家致敬,然后不厌其烦的唠叨。
不是再让读到这些文字人,也开始战栗吗,这让我想到了唐僧,《大话西游》中的那一个,让大家下雨收衣服的那一个,他不属于我们喜欢的《西游记》。
可是他给我们带来了战栗,笑过以后的恐惧,唠叨太可拍了,有点像夜晚一个人走路,在自己熟悉却又恐惧的地方,浮想联翩中遇到的都是平时最恐惧的东西。
我坐在这里,开始编织让自己害怕的文字,四周很静,只有我自己,似乎一切都空了,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但是我不敢让他继续。
这和我现在的世界太像了,战栗应该是这个时候最真实的体验了,虽然和余华的也许完全不同,我打开了书,走进了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