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长需要尊重的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置之不理。
孩子的任何行为,在其自身而言,都有其合理性,当然ta的合理性也许不是家长所认为的那样正确,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在孩子自身的体系中,任何行为都是合理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不要总用对错观去干扰孩子的原因。
做父母的,需要对孩子行为背后的认知和感受,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比如说文中这个孩子,她有控制其他小朋友的行为,那么她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心理?这是家长需要明白的,而不是一看到她的这种行为就去矫正她,告诉她这样做不对,
但是这种对孩子感受的尊重,不代表认可孩子所有的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家长是有责任和义务帮它做出修剪的。只是问题在于很多家长修剪的方式不对,特别简单粗暴,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体验,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发育。
那么"修剪"的标准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有利于孩子成长和发育的,就是对的"。
比如说孩子喜欢控制别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控制,所以显然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正,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建立关系方面都会有不良影响,所以孩子的这种行为是需要矫正的,但是矫正的根源是在孩子的心理层面,而不是简单的制止或者讲大道理。
同样,孩子不爱说话,这是一个现象,家长需要明确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区别对待。就文中的情况来看,孩子不爱说话的原因是遇到了比自己更厉害的孩子,那么这时候,就不是简单的"谁也不理会显得自己不合群"或者"应该尊重孩子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朋友"的问题了,而是需要解决"为什么遇到更厉害的孩子就不爱说话了?"的问题。
如果孩子心理上没有太大的冲突,而只是因为个人好恶做出选择,比如爱吃萝卜,不爱吃米饭,那么家长不一定非得强迫孩子改掉这种喜好,可以使用替代的方式或者找出孩子特别不喜欢背后的东西加以解决,但是如果孩子本身的心理出现了矛盾和冲突——比如说孩子实际上是喜欢和小朋友玩的,但是因为别的孩子更厉害所以回避了。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了。
本文节选自青云计划获奖文章。
莒县三小2018.1.8车荣杰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