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来到简书写作也有半个月了,写了几篇故事。但是随着创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自打开始写作一直想不明白:人物是我创造出来的,他们是我的儿女,是我意志的延续。但是我总感觉摸不清他们的情绪,就像我在文章用了诸如“高兴”“悲伤”“绝望”之类的情绪名词,我也怀疑他们内心是不是这样的心情。更严肃地说:我塑造的或许只是一个纸面人。
写作技巧永远无法弥补的漏洞
我也曾试图用写作技巧来弥补,但是当我用几百字来描写一个人内心的绝望时,我却悲哀的发现,竟比不上余华《活着》里用简简单单的话来描写有庆献血而死的那种绝望。我看寻亲节目时,那些上台找失踪亲人的求助者的哭诉往往会让我流泪,但是当我描写那些相关题材的故事,我却为自己的惺惺作态感到作呕。
记得我从前上课时,语文老师经常表扬那些文字风采特别好的同学,把那些同学的作文拿出来读。等下一次出现类似的题目时,闹出了很多同学作文题材主旨非常类似的笑话,然而这些同学得的分数都不低。
又或者我和我堂妹吃饭时,她说她有个同学写自己妈妈是捡破烂的,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班上一半的同学都写自己妈妈是捡破烂的。当时我就感觉好笑又无奈,因为我以前也这样做,无奈的是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只能这样,很难改变。
再经历一些事情后,我发现写作技巧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个漏洞:我的真情实感。
但我写的四篇故事中,第一篇我想描写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与反抗——张九道;第二篇想刻画一个拯救不良少年的老师形象——马老师;第三篇我想描写小学时代常去游戏厅打拳皇的游戏群体——猪小明;第四篇则是人处于绝境下他会作出什么样的抉择——陈老汉。
但是无一例外,我都觉得刻画失败了。因为我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不知道在面临绝境下人为了活下去会做出怎样的事情,这意味着我没法走进过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想法。
我们似乎都本末倒置了
语文老师经常要求我们阅读好文章、积累素材以及学习写作技巧,现在简书的文章和网上更多的出什么乱七八糟的写作课程也逃不过这三个范围。所以看到那些建议多读多写的文章也能赢得一堆喜欢和赞赏我就感觉好笑,他们把以前学的知识都还给语文老师了,拿这些老掉渣的常识来侮辱成年人的智商,或者说我应该说声对不起:“对不起!我高估了你们的智商。”
我一直认为文字的首要任务是传递感情,以前老师也说写作注重真情实感,但是我上过的写作课都是注重如何使自己的文章的文采更好?在我看来这本末倒置了。
写作技巧与真情实感是术与道的关系。
修的术法再多,道的境界没到,就像鸠摩智,苦苦练习各大门派武功,后来弄得走火入魔。道的界已修成,术法的修炼只是时间问题,那是郭靖,幼时早已修炼了全真教的心法,就算以后修炼九阳真经降龙十八掌,他都得心应手。
一个饱经苦难的人更像是一部史诗,而生活十分安乐的人的思想会略显鄙薄,就是这个道理。
就我观察,目前的趋势是人们更多追求术法的进步而忽略道的修炼,写作技巧应当为表达真情实感而服务,而不是为了仅仅让文章更加华丽。
伟大灵魂的共同特征:悲悯
雅斯贝尔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文化轴心”的观点。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是智慧诞生的时代,是人类文明最璀璨夺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内,各个文明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释迦摩尼,古中国——老子、孔子、孟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成为现代文明的奠基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
在那个时代,人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但是也陷入了空前的茫然,因为神不再为人类解释世界,人开始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与智慧来理解这个世界。而这些灵魂的伟大之处则是尝试以人类的身份来解释这个世界的起源,如泰勒斯:“世界的起源是水。”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论他们的解释是多么落后,他们都是怀抱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来认识这个世界。
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一部伟大的作品必定是怀着对人类的悲悯。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怀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写,他想要记录当时社会的人民最真实的生活情况。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少见了。
我们和余华之间差了十万个郭敬明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拥有非常便利的写作条件。只要你会写字、会造句、了解基本的标点符号使用,你就能拿起笔来写作。新媒体的兴起更是给了许多人的作品能在大家面前展现的机会,有些人通过写作来实现发家致富了,这也很好,这是最好的时代。
但是我仍说句不客气的话,许多人注定只能成为郭敬明那样的畅销书作家,而成为不了余华那样的优秀作家。郭在社会的认知程度和思想的深刻程度上完全被余吊打。百年以后,郭敬明终将成为尘埃,余华则始终活在后人的课本上。
这时候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的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苏格拉底:“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人:“最简单的呢?”
苏格拉底:“教育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