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准备写下这篇文。
写字有时候就是得罪人的事。一边期待着文章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一边又不得不冲在前线写可能会使另一批人咬牙切齿的话。幸好我写文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人,但若能正好与你心意契合,那我们共勉同进。
上周周二晚上,专业选修课的老师布置了“自行找搭档组合做课题”的任务,想参与的同学可以提前报名,只有五六组的名额,先到先得。在大学混迹两年半的我们,自然清楚这背后的“潜规则”——期末加分。为了那几分,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尽了法子给老师留下点好感。
但是!
更现实的问题是,大部分同学又明知大部分大学老师并不会那么苛刻地要求你真的做出什么研究成果来,大多数老师也明知大多数学生只是把显而易见的结果呈现在PPT上并在台上声情并不茂地读出来。师生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几乎可以说是“周瑜打黄盖”。
请看清楚,我说的是大部分大多数(我承认我曾是其中一员,我有罪)。如果您正好是一位为自己和台下认真聆听的同学负责的人,请务必不要对号入座。
我不是在讨伐任何一方。这种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身处其中的我们也安于现状不愿跳脱。当然,不排除有些有心的人从中真的能获取有用的知识。
好了。上面这些话成功地离题千里。我今天要说的是和这种模式有关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既然是专业选修课,大家的重视态度不会比对待专业课的好,这点毋庸置疑。但想到选修课更好加分的优势,很多同学还是一如既往地跃跃欲试。不过,有另外的问题不得不说:相当一部分同学大概已厌倦这种不深入地上网百度,按照模板做PPT,台上同学读稿台下同学低头玩手机的展示方式,下课后给老师交组合名单的人远不及大一时候的人头攒动。果然,最怕的是“看透本质”呐。
对了,很可惜的是,当时坐在台下在做常识题的我,在听到这套听腻了的“期末加分”作业,又看了看这些毫无新意的课题时,毫不动心地继续做自己的事。去他的先到先得,去他的展示机会,去他的加十分。你可以嘲笑我不会旧课题新创新,可以鄙视我为了不敢上台找借口,也可以不明真相地揣测我不参与的动机,但至少那一刻,我不遗憾不可惜不觉得对不住任何人。
旁边的同学在躁动两三分钟,问过我要不要组队得到否定答案之后,要么继续四处找人,要么低头做事不了了之。
戏剧化的事情是,回寝室给手机充上电后,才看到两个人的信息。已经组好队的两位组员希望我能加入她们。我仔细一想:该不会是老师要求的组员人数没达到才想到我吧。可是转念,教室有那么多人求组队而不成,她们却想到把我这个完全没出动也没向任何人表达过组队意向的人拉进去,还分别给我发信息,这个诚意足够吧。我不是什么大神,也没有在做课题上展现过超人的能力,这几位成绩优秀的人还向我伸出橄榄枝,我又摆什么臭架子说sorry呢?
过后一天,讨论组建立,五人的小组,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最大神的学霸,后来被告知学霸事儿太多,忙不来这种小事。再过一天,任务表出炉(其中一位热心成员辛苦制作)。组员四人各自挑选任务。然,我第一个挑选之后,有人提问“谁会做PPT”?这个问题可谓终极难题。按理说,大一到大三花样百出的课堂上,每个人都有过独自做PPT的经历。至于好坏,自然是除了极个别出色的作品之外,其他人均在一个水平线上。刚想问怎么算是会做什么算是做得好时,心头一颤,我怎么能这么不解风情呢?组员当然是希望更擅长的人来完成这项最终展示品了。长久的沉默……很好理解那时大家的心态。PPT做好了皆大欢喜,做不好可就破了相了——谁让你当初自告奋勇要做的,既然你抢着做,那就该做完美。
料定没人担,在沉默太久后,我还是恬不知耻地说“那我来吧”,我不保证做得多好,但一定会认真来。接着,我就被推着上台讲,理由无非是我更熟悉内容以及一个我无法拒绝的溢美——没有人比我站在台上更有气势更有范儿了。好吧,虽然我的人生追求已经不是时刻出现在众人视野中。老大难解决后,其他人各自挑兵布阵,四散而去。其中的有些细节,不必多说,当时谁能想得到这些细节会成为后来导致心痛的种种原因。
要做PPT,资料得都发给我。我心一掂量,周三到周五天天有课,资料虽不是那么难找,倒也费时,那就周六下午六点前发给我吧,我用周日一天做完,毕竟下周一就要发给老师。
组里成员是棒的,周六之前全都收到。我这不想拖后腿的暴脾气,收到资料立马查看,不过看资料还真是没用多长时间。收起韩剧,拿起电脑就开始工作。你知道的,团队合作和个人作业不同的是,我老感觉这下做不好,拖累的可是别人,至于我自己,爱咋咋地吧。
真开始把三位内容真不够多的资料对照起来做PPT后,才发现,我真是高估了自己。没办法,资料是用不上多少了,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我承认那天的效率有点低,但五个多小时把完整的PPT做出来,我自己是庆幸的。不是什么大事,没什么好说。发到讨论组,她们满意,我也就放心了。看到她们发给我的资料时的那一瞬间被雷劈了一样的心情,也就随着自己的克制和多年养成的能忍受就不提的性格淡化了。终于等到一周后的展示。
因为没有抢到前几个名额,只能当做同课题小组讲完后的补充小组。PPT展示照样还是有对稿读的,有用大量的视频哗众的,有用无关表情包博关注的,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个小组真是下了番功夫,做了真正的研究和比较正规的展示。
老师就每组的展示提出自己的问题,比起我们曾接触的任何一位老师,他展现了相当程度的专注和严苛。我分明看到几位同学,不论男女都被卡在台上,面露难色手足无措而无计可施。那一双双无辜的眼睛简直是在传达比窦娥还要冤的情感:老师啊,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说好的我上台你就加分呢!
放心,我没那么怂。虽然在讨论组里表达了对这位老师敬业程度的“慰问”和假如因为文件格式问题打不开PPT就不用上台的可能性给予了很大的期待,我并不害怕那个还是让很多人心生恐惧的讲台。不怕就是不怕,问那么多为什么有意思?
慢慢地,最实际的难题出现了。老师看似无意地刁难了很多小组,但他确实指出了关键的问题:做这个课题,到底讨论出什么有意思的观点,或者说你对问题的产生机制有什么新鲜的认识。
在台下翻着手机继续熟悉PPT的我有点蒙圈。
(最抱歉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不仅没能按时更新,而且好好的一篇文章,还得分两次发。别问我为什么,因为后半部分没写出来。而我每天课上忙着装逼学习,装要装全套嘛。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和你一样,忙着周三周四看仲基。就酱。再等等这篇文章的后续吧,虽然并没有什么剧情。呵呵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