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兴致勃勃开始兴趣班的孩子,最终“从入门到放弃”的原因,会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天赋吗?是因为学习的困难?可能都不是,而是因为没有收到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期待反馈,却很少有给他人输出和反馈的意识。也有些人用理性和超越常人的毅力不断激励自己努力,但最终收获的还是痛苦和失败。他们不停地输入,但内心始终得不到满足,感受不到自我价值。
脑科学家提出了不同于强大毅力和认知的学习之道的新意见: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它们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确实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有了这种意识,人会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强者们就常说:
> 教是最好的学;
> 用是最好的学:
> 输出倒逼输入;
> 请用作品说话……
“产出作品,获得反馈”听起来很美好,实现起来往往会有各种原因难以迈开步伐。但,如果想清楚以下三点,就不难了: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所有的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如果心态足够开放,就会感激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毕竟没有什么是比痛苦更直接的反馈。
说到反馈,被动学习的学生们如何获取呢?这里给出了两种反馈方式,一是背记理解类的学习,自我测试就是最好的反馈,通过测试消灭盲点;一是借助错题本,通过攻克暴露出来的盲点,让自己始终游走在学习的拉伸区。
最后,借助古典老师的跃迁理论(本章书中出现了两次,可见作者对该理论的认可)结束本章的内容: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的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育心成长·今日读书
小王的钢琴兴趣班的持续历程,让我深深认同“反馈”的力量。从启蒙老师教了两个月,请求我们换专业老师,到专业老师评价小王是有音乐天赋的,只是自己不适合教他,再到一年里不停试听老师、跟课、再换老师,整个一年级,就是在各种“选老师-上课-反馈”的流程中走下来的,直到二年级在翠苑的一间小房子里遇到刘刚老师,开启小王的钢琴学习正向反馈的流程。五年级考出十级,依然保有对钢琴的兴趣,继续跟刘老师学习,到现在进入大学,昨天上午还发信息告诉我,体育课后的一节空余时间,他去琴房练琴了。这其中,早期是我不停创造和老师配合的反馈,每年给他创造跨年演奏会的机会、各种表演、比赛的机会,到后来他初中自己抓住在班级空中音乐会的表演机会,精心准备和演奏曲目相匹配的地理解说辞,再到大学他自己参加新生演奏会。就这样一步步在正反馈中,把钢琴当做了乐趣。
我还能想到的一个点是:先完成,再完美。千万别让完美的期待拖延了行动的脚步。第一次跨年演奏会是借用了学校的音乐教室,加上几位有爱的家长就开始了。后面每一年都有全班同学和家长的通力合作,才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