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为一个咨询,用到了一段十几年前的往事。趁热打铁,于是又把这段旧文重新整改了。❩
儿子生长在洗澡很方便了的时代,但是从他长到可以自己给自己洗澡的年纪开始,就不愿意洗澡,除非偶尔有了新的沐浴露洗发水什么的,因为他喜欢尝试新产品;或者家里比如姥姥家安装了新的淋浴器具,因为他喜欢研究用品的功能。
我跟一些有儿子的妈妈交流过,得知她们也跟我有一样的烦恼,儿子成人点的妈妈则说,这种情况大概要到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改变,因为那时他们开始想让女孩子关注自己。
再后来,我在一本国外的教育书籍上看到一段妈妈与心理学家的问答,专门讨论男孩子不愿意洗澡的问题——看来男孩子不愿意洗澡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这倒让我减轻了苦恼。
但是问题总是存在的,我只好期盼他早点想讨好女孩子。
因为洗澡难,我常要发明劝他洗澡的理由,甚至都能讲到关于人要整洁的道理,延伸着宣讲“整洁与自信”、“整洁与尊重别人”、“整洁与身体健康”等等论题。
也幸好我们娘俩愿意一起说话,也好在每次到是都能唠叨着儿子洗一次澡。
春节假期中,儿子又有4、5天没洗澡了,我也已经劝了4、5天了。后来,我俩商量着要去青岛,游览景点是康有为故居和湛山寺。
我借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湛山寺是佛门寺院,要进去觐见佛祖菩萨的人应该干干净净,拜佛念经之前沐浴是正常习俗吧。
儿子要出门的积极性自然很高,对该恭敬的神明还是知道恭敬的,于是高高兴兴地洗澡去了,嘴里还说:为了出门,洗澡值得啊。
五一放假,又是几天的不洗澡,劝说无效,直到假期最后一天。
早上,儿子还没起床,我坐在他床边,娘俩说着话。我顺便又劝他洗澡,他则照例哼哼唧唧不愿动,说他只想跟我说话。
好吧,既然说话,那就说呗,就从洗澡话题开始说起吧。
我说,我刚看完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跟你分享一下收获吧。里面讲到了一个观点特别好,说的是,当人们面临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问题或者情况时,不要轻易就下结论啊或者做出情绪上的判断,而是要把问题作为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借此实际探究问题实质,增进了对别人的了解,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了解到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
比如,我们来探讨一下,洗澡这么好的事情,可是究竟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愿意洗澡呢?
妈妈面对你不愿意洗澡这个问题,不能只是责怪你不知道爱干净啊什么的,而是要弄明白真正是为什么?
而你呢,也不要只是停留在“我就是不愿意洗澡”上,这都是在表面一层,不愿洗澡是结果,不是真正的原因。遇到问题正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就是说,咱们可以认真研究分析一下,你究竟为什么不愿意洗澡。
我们开始分析,结果还就真的分析出来了。
儿子的结论是:
“懒着洗澡是一个原因,不过,今天真正不愿意洗澡还有原因,是我不愿意起床。一起来就得写作业,我不愿意写作业。所以,就不想起来,一起来就得面对这个写作业的问题啊,不起来就可以当作没有啊。我要是洗澡啊,洗完了就不好意思再躺着了,就得起来了,就得写作业了……”
呵呵,这个分析很有成果,我开始可没想到。看来,凡事抱着学习的态度还真是有道理啊。
不愿意起来?那怎么办?
本妈妈还有办法啊。立刻想起还有另一本刚读过的书,正好可以用到。立刻找出,翻到那一段,开始给儿子念。
这段讲的大体意思是:对于自己不愿意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可以为这个事情找到做的价值。找价值的方法有三个:找到价值,增加价值,转移价值。
我把书上对三个办法的详细讲述认真读了一遍,然后讲解讨论,还有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请分别用找到价值法、增加价值法、转移价值法来为洗澡增加价值。
讨论很热烈,当然也很快乐。硬要找出价值也还是能找到的,比如我们要出门去看电影出门总得干净点吧,比如什么什么的。
为了增加和转移洗澡的价值,我还找出一套新的所谓韩国生产的洗发液和沐浴露,请他试用一下品质究竟如何。
娘俩说话间,儿子已经彻底醒了。彻底醒了人再躺着也是不舒服的,儿子翻身起来,说了句:我还是洗澡去吧。就进了卫生间。
过后,我发现我放在卫生间里的新的洗浴用品纹丝未动,儿子用的是旧的洗发水沐浴露,就问他为啥不用啊?
儿子说,看您为了让我洗澡还得这么费劲费心思的,我感到很惭愧啊,就别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