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6
大部分都是利用在上下班的车上时间,没办法笔记就先将想要标注的段落旁打钩,读完后再统一整理笔记,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实现第二次阅读,一举两得。纸质书整理笔记,强烈推荐[涂书笔记]APP,拍照识别文字整理文本笔记超级便捷,百度账号即可登录。
这本书大约是2014年11月买的,2016年2月22日才开始读,3月11日读完。买后很久都没读,总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但开始每天持续写作之后,再读此书如获至宝。有些书不是读不懂,不是不想读,而是还没到时候。如果拿起来一周还进展缓慢没有动力,我就放下它,或许还没到读它的时候,还不是我们相互认识的最佳时刻。和书的遇见是其妙的事,有着神乎其神的契合感,有时候捧起的那一刻就发现一生挚爱,有时无论怎样培养也勉强不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不过这种痛苦应该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就是创作完成后,从一篇成功作品中产生的深切满足感。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作者体会到了痛苦,却很少得到这种满足。本书的宗旨就是要让这样的痛苦少一点,让最后的快乐多一点。
这本书要讲的,是在新闻写作中困扰着广大记者的中心问题,它的对象是所有从事非虚构类作品写作的人―新闻记者、专栏作者、纪实作家,还有你和我。
写作确实是痛苦的产物,不只是坐在电脑前的时候痛苦,从每天早上醒来想到写作这件事都是痛苦的。写作也会让人满足,整理思路,将此时、此刻、此身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是唯一一种可以将自己的大脑展开来给别人看的方式。写作也应该是有回报的,它作为一个杠杆存在,回报不会在第一时间显现出来,不能随时支取兑现,回报要通过时间的沉淀,只有能够坚持下去的人才会有收获。我现在还处在痛苦阶段,满足只是很小很小的部分。
看这本书,想要学习如何将故事讲得更加简练、朴素,还能更吸引人。好的新闻故事应该是冷静、客观的,好的故事也该是朴素的,通过突出耸人听闻的标题和狗血剧情来专人眼球,不会是好故事。我想了解好故事该偏重哪方面,该用怎样的语言,如何搜集素材、处理数据,怎么做不会让文章看得让人打哈欠。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本书,我认为是:报导、例证、吸引。
报导
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所以书中讲到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于写特稿报道,。介绍了几个方面的方法,和报道当事人的交流,前往现场、底层挖掘信息,采访的计划和执行、如何处理导语、数据、引语,语言风格。但《华尔街日报》是一家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报导以严肃、深度见长,对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谨慎,该报的记者选题的平均周期为六个礼拜。如此长的周期,让报导更像是一篇准备充分的写作,所以介绍的这些方法对我们也非常有帮助,还能换一种角度深刻剖析自己的写作习惯。
例证
不同于别的写作类的书只有理论介绍,这本书不仅将具体的理论方法进行详实的介绍,同时书中有许多《华尔街日报》上正式刊登的文章作为例子,对理论进行解释,让理论更形象。在书的最后,还将样文的全文作为附录,可以在读完全书之后进一步分析学习。在对如何“让字和句抓住眼球”的一章中,作者还把自己的的文章的修改前后两种稿件进行对比,使读者更易理解,还有一点,书中的样文写的真是太好了。
吸引
真本书的目的在于交给大家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或语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让写出来的东西更加有趣和吸引人。找到好故事选材要能吸引人,运用合适的导语吸引读者眼球提起兴趣,在处理数据和引语的时候要尽量简洁防止丢失读者,字和句要更加具体、形象,用和朋友聊天的语气讲故事。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要能吸引读者,但绝不是靠耸人听闻的戏剧性题目,而是一个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