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质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今天看到一个知乎专栏,写道了正确表达赞美的四个办法:
1.赞美要真诚;
2.赞美要具体化;
3.赞美要差异化;
4.赞美要体现对方的最高需求;
以上条目的具体内容就不再赘述,一下主要谈谈个人的理解。
有这个想法是源于今天母亲再向他人叙述我的近况,大概是签了什么公司,工资多少等等,语气中透漏着些许得意和赞美之意,还有说道我弹吉他和手指都是老茧的事。
我联想到了自己先前一次论文进度汇报,导师的评价大意是:我很上进,也很有激情,希望我读他的研究生耳耳。其实听到类似并不会让我有多么自豪,或者说满足。恰恰相反,我很怕会失去现在的状态,从而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
其实这种赞美是失败的。与我而言,它并没有起到本来该起作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人们从来都只重视莫扎特的天才,而选择性的忽略其背后与之匹配的努力。
当然我并不是指夸赞无益,而是我仿佛觉得母亲的口吻似乎隐隐有一种炫耀的意味,这就违背了上述第一条的“真诚”原则。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与其称赞别人的外在,不如称赞别人的最高需求。
多鼓励,少表扬。因为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给人一种无法自我掌控的感觉。更好的做法是鼓励,通常针对态度和过程,给人一种可以掌控自我的感觉。
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赏的渴望,而欣赏,又不等于泛泛地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