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近代名士张棡,在日记中记载1934年5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在杭州的经历。读之,上世纪30年代杭州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气象跃然纸上。
民国廿三年(1934)五月十三日(农历四月初一)温州名士张棡赴杭州游玩。
当日,张棡动身,在温州东门外码头登船,入住14号房舱,大华商轮第二天清晨开动,24小时后抵达舟山停泊待客,到下午三点潮水上涨后驶向上海(这条航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五月十六日凌晨4点,大华轮进入上海吴淞口。随后转乘火车中午时分到达杭州车站。沿途天气温和,海上风平浪静,觉得乘船渡海是人生一大乐事,在舱吟诗一律:“垂暮偏忘老,飘然赋远游。卅年温旧梦,千里稳行舟。喜有儿随侍,吟无客唱酬。西湖诗料好,指顾到杭州。”
到了杭州中正巷10号门小儿子张崟(又作崯,字慕骞)的家,张棡算了一笔账,“予此行自家到杭仅四日,而所用路费仅轮力洋十元左右,火车费仅六元左右,马车费、人力车费等亦只二元左右。”尤其是回味火车奔驰的速度,“于特别快车中见车驶如飞,两旁林木人家均自后退,疾逾飞马,古人诗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写状颇真,今予初次乘车,尤快平生所未见,觉前人诗尚未达一间。”于是心血来潮,又是口占一律:“素抱超腾志,今朝快载驱。千林风退鹤,一晌隙飞驹。缩地方真有,移山事岂诬。所嗟顷刻过,清景失难摹。”
张棡在杭州居住一个多月的日子里主要是亲友往来,行走之间呈现出杭州一派文化气象。
在小儿子家休息二日后,张棡去省图书馆游览,由在图书馆工作的儿子张崯陪同。在图书馆内“见长兴王修所存家藏遗书”,爱不惜手。长兴人王修(季欢)与夫人温匋,两人在文学与书画方面颇有成就,也是著名的藏书家。王修在长兴祖居仁寿堂藏书甚富,王修20年代在北洋政府任职时,伉俪经常去琉璃厂、隆福寺搜求善本书籍,涉及钟鼎甲骨,盈屋充栋。他们俩见到有善本却无力购买时也要借回连夜抄写,看到明以前残本书,马上作“瘦金书”补成完帙。出于乡邦文化保存与弘扬,夫妻俩把不少藏书捐给浙江图书馆。馆中王修的藏书“均宋元明及东洋旧本,装潢整饬,触手生香。至馆内备储经史子集,暨蝴蝶装、西装、西藏贝叶经、《永乐大典》抄本,无不尽美尽善,令人应接不暇。”
五月十九日,张棡在学生苏叔鹤引导下游玩省高级中学,这地方原是省旧贡院。30多年前,张棡多次来这里应试,“沧桑变更,更倍不可以不游一豁眼界。”记忆中的贡院龙门、考棚都不见了,唯有明远楼和后院的明远亭、乾隆御制碑诗还在。游玩一阵,遇到温州籍朋友,大家到端顾楼房喝茶叙旧,看到房内悬挂一条对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钱牧斋(钱谦益)所写:“遗民已似孤花老;陈迹难寻旧燕巢”,张棡读后感叹,觉得与今日情事十分暗合。
六月初,张棡父子坐公交车到六和塔,行走至之江大学看望学生夏承焘(夏癯禅)。夏家“在山凹中,林木深秀,面对钱江,眼界极阔”。进了夏家就可以看到“桌椅书架,位置楚楚”。夏承焘看见老师,立马“抽架中新购各词书见示,如仿宋影印《南宋六十家词》、朱彊村《词学丛刊》、叶恭绰新刻《宋词秘本》,均词书之精籍。”知张棡者,学生也!午餐后,上楼进夏承焘的卧室,墙上挂着民国著名词人兼书画家谢觐虞(曾经执教于温州十中,与张棡为同事)赠送的照片,照片里有张棡熟悉的李杲民夫妇。李杲民颜值担当,又聪颖不凡,“其所辑龟甲文手稿,虽寥寥仅数十叶,为北平容庚(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君序之,现存癯禅处,足以验其学力”。墙上还有谢觐虞为夏承焘书写佛经条幅一纸,古致错落,书味盎然。另外还有“朱彊村与癯禅手札十余通,癯禅均以绫装裱之,具见雅人深致。”
六月中旬张棡先后拜访柳诒徵和林同庄。
柳诒徵是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30年代柳诒徵任职江苏省图书馆时,整理旧籍,分类编目,为完成《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奔走在全国各大图书馆。此时柳诒徵恰好在杭州省图书馆,张棡慕名登门拜访。
张棡对柳诒徵仰慕已久,对他的治学及成就非常了解,“长于著述,近所刻如《中国文化史》、《学衡》、《国风》各杂志中议论,均切理餍心之作,不愧为近日名家。”两人见面相当客气,虽然有些方言听不懂,但不妨碍相互沟通。张棡拿出自己撰写的《史读考异》十余册交给柳诒徵翻阅,请他为自己写序言,要求得到首肯。柳诒徵听说张棡来自温州瑞安,则提到温州瑞安学者黄体芳的著作大多遗失未能传播,十分可惜。黄体芳是同治二年(1863)进士,与兄黄体立、子黄绍箕、侄黄绍第、侄孙黄曾铭一门五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左都御史。黄体芳晚年参加强学会,主张变法图存。他是维新派人物,支持康有为变法,频频上书谈论时政得失。因弹劾李鸿章,忤旨,被降职为通政使。柳诒徵提及刚刚出版的《云在山房丛书》收录了黄体芳的《醉乡琐志》,可惜温州老一辈学者都不知道这本书。过了些日子,张棡到温州同乡会会馆参观,看到馆内存有一本《醉乡琐志》,才连夜阅读。
林同庄也是温州人,1901年与李叔同一起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同时考入的还有黄炎培、谢无量和林同庄的同乡郭奇远。据谢无量回忆:“奇远及泰州储馨远据余之东室,林同庄、李叔同据余之西室,日相见也,夜相闻也。余齿视诸子为少,惟馨远年最长。同庄则奇远之里人,倪达贯时务。……每中夜,同舍皆酣睡,奇远犹与罄远讽外国书,声琅琅彻垣。居平考校百家然否,著书不能自休。”这一段很形象地描绘了李叔同与林同庄、郭奇远等人的同窗生活。在南洋公学时期,林同庄和李叔同、马一浮、谢无量、黄炎培共同学习外文,广交朋友,相继结识了马君武等人,一起创办了《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主要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著作。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远离红尘,成为弘一大师,是林同庄介绍他去了灵隐寺,又是郭奇远和林同庄一起推荐弘一法师去温州驻锡十二年。林同庄、弘一法师和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马一浮之间也常有书信往来,马一浮的妻子去世后,林同庄还给马一浮介绍过对象,虽被拒绝,可见关系非同一般。遗憾的是,我们对林同庄的了解非常少。
张棡在儿子陪同下到皮市巷145号门牌访林同庄。两人见面,把晤快叙。林同庄随即拿出家藏珍本给张棡看,“如抄本吴扶九辑《复社姓氏录》,方成珪手批《韩昌黎集》,胡校《说文解字》,雍正《大义觉迷录》诸书,均明本、清初本,可贵也。”
文化人说来说去离不开书籍!也可以看到这些文化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内心存在一种“对自身文化或‘文化素养’的世代相传的自豪感”(费正清语)。
(图片和参考资料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