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有人来执行规则,哪还有空跟孩子开玩笑?”—— 萨拉的困惑,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他们困在 “要么严厉要么纵容” 的二选一里,却没发现:禁止孩子看电视时,既可以坚定说 “不”,又能蹲下来讲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孩子犯错时,既能指出 “这样不对”,又能拥抱他说 “妈妈依然爱你”。
这种 “同时接纳两种真相” 的智慧,正是解开育儿焦虑的钥匙。所谓的 “对立”,不过是我们没看见多种现实可以共存。
图片
一、“只能选一种” 的执念,正在毁掉关系的温度
1. 非黑即白的思维,让孩子觉得 “我的感受不重要”
“你该庆幸没丢工作,别不知足”—— 上司的这句话,和家长说 “这点作业都嫌多,你太懒了” 如出一辙。它们都在传递 “只有我的想法是对的,你的感受不值一提”。这种 “真相唯一” 的评判,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被否定。
就像孩子哭闹着不想上学,家长若说 “上学有什么好怕的,就是矫情”,他会把 “害怕” 藏起来,慢慢不再说心里话。而接纳多重真相的家长,会说 “妈妈知道你怕老师批评(看见感受),但学还是要上(坚持规则)”,这种回应能让孩子明白 “我的感受被看见,同时规则也要遵守”。
2. 说服式沟通,把 “解决问题” 变成 “争夺输赢”
“我这是为你好,你懂什么”—— 这句话一出口,沟通就变成了对抗。家长总想让孩子 “认错”,却忘了对话的目的是 “理解”。有位爸爸和儿子因 “玩游戏时间” 吵架,爸爸说 “你就知道玩,以后考不上大学”,儿子反驳 “你根本不懂”,最后不欢而散。当 “说服” 取代 “倾听”,关系会越来越远。
相反,那位问 “你觉得再玩 10 分钟够吗” 的妈妈,既表达了 “不能无限制玩” 的底线,又接纳了 “孩子还想玩” 的需求,孩子反而更愿意配合。真正的沟通,不是让对方认同你,而是让双方都觉得 “我被重视”。
图片
3. 对自己的 “完美苛求”,让育儿变成负担
“我刚才吼了孩子,我不是个好妈妈”—— 这种自责,源于 “要么做到 100 分,要么就是失败” 的思维。其实,家长可以同时是 “会发火的人” 和 “爱孩子的人”,就像人可以 “既疲惫又坚持”“既焦虑又努力”。拒绝接纳多重真相的父母,会被内疚困住。
有位妈妈在打骂孩子后崩溃大哭,后来她试着对自己说 “我刚才没控制好情绪(承认不足),但我之后抱了他,道歉了(看到努力)”,这种自我理解反而让她下次更冷静。对自己宽容,才能对孩子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