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公园回来看到对方一家中国家庭,妈妈怀里抱着一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小男孩趴在妈妈肩头上。此时,妈妈有些严厉冷淡地对老大(6、7岁男孩)说话,前边那句没听清,后边是:我不能抱着弟弟 XXXX 吧!
而老大一直回避,装作没听到或不在乎的样子,手里拿着个什么东西不停地摆弄,一边在这家人身边晃来晃去。
我好像非常能理解老大的心情,6、7岁的男孩已经很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也要面子,也不想被妈妈说,更别说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了。他是想用以上动作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吧。
我小时候也经历过不少类似的场景。
这家人在人群中很明显,不仅是因为说的是中文。
仅从家庭结构、权威者、和权威者妈妈营造的氛围中就能看出来,这是一组我常见的、比较熟悉的中国家庭组合。
爸爸站在旁边一言不发,奶奶还是姥姥(我倾向于是姥姥)样的老人手里大包小包拿着行李、玩具,一脸无奈地看向别处。
一眼就能知道这家是妈妈作主。
我回来路上想,为什么这种家庭组合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家庭。
可能是因为在育儿方面,中国家庭几乎是妈妈或婆婆等女性角色为主,爸爸呢,呵呵~
所以当全家人一起出游,特别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出行时,主导者就是妈妈。
因为平时主要在管理和费心养育的就是妈妈,其他人因为平时参与的少,所以当出现矛盾时,一定是妈妈站出来,妈妈作主。
而那位老人我猜想应该是姥姥吧,在婆婆面前多少会给些面子。
要么是自己亲妈,做妈妈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用太考虑他人感受;要么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奶奶,已经习惯了妈妈这种态度和处事方式。
因为妈妈这个角色在家里特别是育儿方面占如此主要的位置,所以妈妈的情绪也至关重要。
妈妈开心了,孩子们也跟着开心,其他家人开心与否不知,但至少能平安无事。
但妈妈一旦低气压了,首先是孩子们感到害怕、紧张,其次其他人一定也非常不自然。
所以妈妈真的是主导一家氛围的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这个人妈妈作主时。
我也要多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