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一直觉得独生子女挺难的,小时候没有玩伴儿,长大后又要独自赡养父母。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深深的意识到,父母没有给我生一个弟弟,是多么明智的选择。独生子女再难,都好过当一个“姐姐”。
如果我成为一个母亲有了一个女孩,我绝不会再生二胎。
我一直认为,一部电影无论什么题材什么角度,只要能够发人深思,就是好的电影。所以我尤其偏爱剧情片,平凡故事中,最能遇见真感情。
电影院看完《我的姐姐》,眼角的泪痕还没有干,哭湿了口罩,又抹脏了衣袖。坐上回家的车,心情一路都有点儿沉重,为超越一切的亲情而感动,也为天下每一个做姐姐的女性命运而堪忧。
其实影片并不是极端或惨烈的故事,也没有任何煽情的情节,既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趾高气扬的教导,也没有面对命运突然改变既有的怯懦和悲悯,探讨女性的生存空间,但没有强化男性的既定利益,有的只是中国社会最普通的一个家庭故事,一个任何人都有可能面对的命运转换。
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一直认为“姐姐”是个温暖的词,殊不知,“姐姐”这一身份,代表的是一出生就具有的使命,也可能是一辈子无法抛弃的负担。
可以说,任何一种家庭里的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如“长女”的身份卑微。
01
重男轻女,是中国家庭永恒的痛。
故事发生在中国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一个家庭,主角安然(张子枫 饰)的父亲,是一个在条件有限的家庭里被宠爱有加的弟弟,这一点,从贤惠隐忍的姑妈(朱媛媛 饰)身上可以看出来。
六岁时父母不给她吃西瓜,十八岁时因为只能供弟弟上学而被迫放弃上大学的机会,长大成人又因为弟弟生了孩子需要帮忙,而放弃了出国做生意。
这一切成就了骄纵的弟弟,也就是安然的父亲,时代在发展,他却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努力了很多年也要生儿子。
这是来自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传统,也是一种轮回式的伤害。
诸多细节暴露这个现代社会的家庭里,依然有着“隐性”的重男轻女行为,警察出示的照片是一张爸爸妈妈和儿子的全家福,爸爸谎称女儿是瘸子,一旦暴露就拼命的打,所以只有儿子吃过爸爸做的红烧肉,而女儿,只尝过“笋子炒肉”的滋味。
女儿在这个家庭里永远只是一个配角,无数父母从未意识到却习以为常,直白又隐晦的批判了女性被物化这一现象,这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她只记得妈妈花椒肉包子的味道,记得小时候妈妈给她洗头的画面,而妈妈的家庭何尝不是一样,浑浑噩噩不靠谱的舅舅(肖央 饰)应该是妈妈的弟弟,百般宠溺造就了他最后,连个像样的家庭都没有。
舅舅坏也谈不上坏,但原本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姑妈是个好人,但又何尝不是曾经心怀梦想的少女。
“姑妈没把你带好,以后的路,要你一个人走了。”
一边吃着西瓜,姑妈一边对安然说着。
那时她已相信,安然这一代人,是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的。
姑妈摆弄着已经残缺的俄罗斯套娃,自言自语的说着已经不太标准的俄语,她的眼里有遗憾,却也为时已晚。
两代人,同样面对“姐姐”的身份时,或许有不一样的取舍,但最终的结局,还是殊途同归。
因为一声“姐姐”,就代表着一辈子的责任和羁绊。
02
“我的人生不是围着你转的。”
安然的愤怒,在于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个姐姐。
“是他们要生的,我有什么错,凭什么要我养?”
她做了将近二十年独生女,她原本有大好的人生。
大学毕业之后,她进医院做了一名护士,有爱她护她的男朋友,男朋友的家人也喜欢她。
但他们有不一样的理想,养尊处优的男朋友或许觉得结婚生子没什么不好,而她因为被父母扼杀的医生梦,固执的有了不一样的追求。
也正是因为父母给她的爱从不对等,造就了她独立、倔强的性格。
她说,“我一定要离开这里。”
她没日没夜的看书、学习,无论是父母突然车祸双亡,还是面对男友的迟疑、没见过几次面的弟弟,她都没有放弃过去北京的梦想。
面对突然转换的命运,她顾不得的旁人的质疑,坚定的要把弟弟送给别人。
影片描写安然的角度极其客观,她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姐姐,她只是一个自私、冷漠、叛逆,又怀揣着梦想的独生女。
此时,观众没有立场去质疑她的自私,相反的是来自心底深处的理解与共情。
作为女性观众,我深切感受到影片的立意,是微妙又直观的,温和又敏锐的价值取舍。它探讨女性生存的困境,却不急于抛出答案,从而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影片结局戛然而止,嘴上说着“没问题”的安然却怎么样也下不了笔签字,最后牵着弟弟的手离开他的新家。
我们不知道安然是会带着弟弟去北京,还是会留下来陪着弟弟成长,但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嚣着“我和他不熟”“我凭什么要养他”的安然,再也不会抛下弟弟。
03
“姐姐,我只有你了。”
安然第一次被触动,大概是在地铁站,她等弟弟去上厕所时,自己也去上了厕所,出来却见到恐惧找不到她而号啕大哭的弟弟。
他痛哭流涕的样子,深深的印在她脑海中。她的不舍,连同她的责任 、她埋藏在骨子里的倔强一同翻涌出来。
所以在她发现他被舅舅带坏的时候,气急败坏和舅舅打了一架。
弟弟很懂事,他预感到姐姐要将他送人,趴在姐姐的肩上幽幽的说:
“姐姐,我只有你了。”
第一次主动离开,是在和姐姐彻夜长谈,知道姐姐有了去北京的梦想之后的主动申请,却又在姐姐最后一次来看他时背过身不看她,当姐姐唤他过来,才发现小小年纪的他早已泪流满面。
那张流着泪的小脸,已然有了成年人的理智与不堪。
弟弟又有什么错呢?他不过是带着父母的期望来到这个世界,又过早失去了父母,姐姐是他唯一的希望。
这是中国式家庭的矛盾与缠绵,是沉浸在撕扯中的爱与温暖,镌刻在骨子里的亲情,从来不会被表面的分裂斩断。
04
女孩的底气,来自于父母笃定的爱。
人们都说,女孩要富养。
这种富养不是纯粹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女孩天生心思敏感,柔软而细腻,她们更容易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知到父母的不一样的爱。
父母无心的一句话,都可能给女孩造成一辈子的影响。
有了二胎之后,她们努力去讨好父母,嫉妒甚至讨厌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从二胎出生那一刻起,这种担忧就将伴随她们一生: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会那么爱我了?”
记得在一篇文章里看过一句话:
“一个女孩的成长中,父母笃定的爱,才是她未来乘风破浪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想起我曾经问过父母的那个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不再重男轻女了呢?”
父母说,“从来没有。”
“那你们只有一个女儿,不觉得遗憾吗?”
“我们那会儿计划生育啊,没办法。”
如果是在小时候,我大概也会遗憾自己没有一个玩伴,但到现在,我无比庆幸当时的政策,让我没有成为一个姐姐。
现在我也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我想,如果头胎生了女儿,我绝不会再生二胎。
我想要女儿做一个无忧无虑,被坚定爱着的小公主,而不是让她从小就背负着姐姐的责任,去为另一个孩子无私付出和牺牲。
我不想让她成为一个姐姐。
每一个女孩子,都值得这世间最笃定的爱。
05
生二胎,你有什么理由?
二胎政策开放以后,很多父母想要生。面对是否生二胎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更多考虑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等客观情况,很少有人会考虑头胎是男孩是女孩的问题。
甚至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如果头胎是男孩,人们会认为已经圆满了,往往不再强求二胎。
但如果头胎是女孩,大多数夫妻都会怀着或隐蔽或开放的心态,尝试生二胎。
无论出于什么心态,人们总想凑成一个“好”字,这没什么不对,可是他们都忽略了,作为家中的老大,女儿不得不去承担怎样的责任。
我不认为生二胎需要征求老大的意见,但事实上,生完二胎之后,很多父母根本不可能把一碗水端平。
“你是大的,应该让着小的。”
“你是姐姐,就留给弟弟吧。”
这些话,中国人听了几百年了,可是凭什么,身为长女的女孩们,就要去背负这些原本可以不属于她们的责任?
这稀松平常的一句话,成为无数姐姐的人生枷锁。
中国家庭里普遍存在一种权利关系,它与物质无关,与年龄无关,只与性别有关,究其根源,是父权制的社会形态。
影片中有一个很扎心的镜头强化了这一现象。
已经辞职的安然朝着情况危急的孕妇一家怒吼,
“你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啊,你还生什么啊!”
可躺在床上已经有气无力的孕妇挣扎着说出了那句,
“我要生。”
她不生或许就会被抛弃,就算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她也必须要完成为这个家庭传宗接代的使命。
如果头胎是男孩,相信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男孩天生就被重视,无论是有了弟弟还是妹妹,多的只是一不二的权利,少了牺牲成就的责任。
生而为人,我们本就不应该用一个人的命运去成就另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头胎是女孩,更不应该生二胎。
06
时隔多年,你再生是为了什么?
我们也常常见到像影片中的父母那样,隔了很多年后再生一个的例子。
可是他们不曾想到,一旦生下了这个男孩,女孩的命运就从此被改变。
她再也享受不到父母完全的爱了。
当父母年事已高,她还要代替父母去当父母。
她需要早早的踏入社会挣钱养家,她挣来的钱需要供弟弟读书,她没法找到一个像样的人家,甚至很多父母,为了嫁妆能换来弟弟结婚下嫁女儿……
现实中的“樊胜美”举不胜举。
这样的父母,扪心自问,你们凭什么让自己的孩子代替自己去抚养另一个孩子?女儿的人生又怎么办?
如果多年以后,你们又生了一个女儿,那会不会觉得枉过此生?
你们可不可以用实际行动告诉你的女儿,“生而为女又怎样,我们只要你一个女儿就够了。”
那些为人父母的人哪,看看你们亲爱的女儿,她出落得漂亮、大方又开朗,请做她最坚实的羽翼吧,她也可以像男孩一样,展翅翱翔。
影片全程在成都拍摄,这大概是全国女性地位最高的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做姐姐,也并没有更幸运一点点,是不是有点儿讽刺?
安然和你我一样,有点儿独立,有点儿倔强,又有点儿冷漠,她的固执与迟疑、她的善良和柔软,都是生在城市的女孩会有特质。我想,如果我像她一样有个弟弟,我就算再难,也不会放弃弟弟。
但如果可以有选择,我希望我没有弟弟。
越长大越庆幸,我不是一个姐姐。如今我想,如果已经有了一个女儿,我不会再生二胎。
希望那些生了女孩的中国家庭,都不要生二胎。
也许这样的呼吁并没有资格,但是人们在考虑是否生二胎的问题上,三思而后行。
如果你的家里也有一个女孩,请好好的珍惜她,呵护她,无论她是不是姐姐。
如果有一天她不幸成为了姐姐,请你告诉她:
你依然爱她,对她的爱永远不会少一分一厘。
THE END.
结语:
这部电影,我想每个人看的感受都不一样,男孩、女孩,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就像和我一起去看电影的男孩,他的感悟更多在于亲情的连接。
我想,女孩的感受一定更深一些,无论是不是独生子女,因为这部电影表面抨击重男轻女,实则在探讨女性的生存环境,相信每个女孩子,都或多或少从中有了一些感悟。
本文来自公众号【遇见萧萧】,欢迎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