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那些温暖的情怀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巴西作家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

说实话,原先我不是很喜欢读外国小说:一是因为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语言读起来不畅快;二是因为其表现的主题不太好懂。正是有了这样的刻板印象(用刘校的话说,受前概念的影响),我总是不愿意去多看外国文学作品。很多大部头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差不多是通过电影的形式看完的。这次阅读《河的第三条岸》,让我改变了对外国小说的印象,外国小说也是可以越读越有味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一篇超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影响余华的10部短篇小说之一。一看标题,我觉得很荒谬,河怎么可能有第三条岸?河的第三条岸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读小说。

小说塑造了“父亲、母亲、我”三个人物。父亲自己订购了一条船,在“我们家不到一英里”的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母亲知道父亲的行为后,只有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行动,她觉得羞耻。虽然她不能理解父亲的行为,但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父亲的,她“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不得不说母亲是一个矛盾复合体。而“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行为既支持又害怕、不理解。先说支持:“我”乐意跟父亲一起上船;“我”每天偷食物给他;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再来说害怕和不理解:当父亲“接受了我的提议,我浑身战栗起来,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我”前后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说中的“母亲”和“我”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其实我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不从河的此岸游到河的彼岸,为什么在河里“漂来漂去”,还要“我”从河的此岸提供食物?前面说过,这是一篇超现实主义文本,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依据我们的现实经验,也要“超现实”。小说中“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介于理想与实现之间。如果说此岸是现实,彼岸是理想,那么第三条岸就是没有落脚点的虚无地带,是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孤独、无奈、茫然。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小说中的“父亲”“母亲”和“我”都有追求过“河的第三条岸”。这不正是对现实世界中我们的隐喻吗?很多时候,我们也有着超越世俗的苦苦追求,尽管追求的过程充满孤独、虚无和茫然。但这种孤独、虚无和茫然就是一种合理的存在。读到这些,我开始慢慢感受到了这篇小说的温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有一篇短篇小说,叫《河的第三条岸》。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为人尽职、本分的父亲一天突然决...
    孤风寂雨阅读 2,679评论 0 1
  • 现在称为后花园,其实只是个没有名字的山包。很努力的回忆了一下以前对它的称呼,貌似也就是后山。 家在...
    李大侠与哈尔阅读 294评论 0 0
  • 一生一世转头空,问君身处何处
    许灵敏阅读 169评论 0 0
  • 俗话说字如其人,我就在这献丑了。。。 青春不常在,唯有书香永驻,希望自己一直可以努力和坚持,直到遇到一个能陪你聊很...
    木若曦mxq阅读 216评论 0 0
  • 在肉友的文章里挖到一张多肉的图片,十分喜欢,于是就画了画。经常画肉肉配上小石子,或者配上花盆,我在想可不可以变一种...
    来一盘肉肉阅读 612评论 7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