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续看到几篇大IP公号文章。对于很久不看朋友圈、公众号甚至企图戒微信的YY来说。还是想夜半三更的唠叨几句。
大概三篇吧,对,太密集了。题目就不具体翻了,毕竟只是说说自己的感受。记得“伪精致”一词。有一是揭秘网红餐厅,有二是揭秘白领生活、网红女孩。主要内容就是以一些网红餐厅,网红食品,透支消费等等,普世存在的大众现象,正面的告诉大家拒绝虚荣攀比,脚踏实地。三观很正的,导向也很正的。一切都很对吧。
但就觉得啊,怎么砸吧呢,‘精致’这词啊,不该被这么用。貌似在劝诫,实则换了概念,无形中的认可,物质化衡量“精致”标准更无边际,还有贬义之嫌。
偏见的认为大众对精致生活的错误理解:是每天一杯星巴克,高级感的餐厅,无懈可击的面容,美甲、口红,甚至带印花的纸巾。并为之入不敷出,而背负透支分期借款的代价。其中一段大概描写是,小A同学不顾狼狈的样子,放下还花呗的忧心,对着办公桌上的斜阳,拍张星巴克,配上”生活中有微笑在等待...“大概这个比较诗意的文字,发朋友圈。
我觉得小A挺热爱生活的,其实人家明明就是享受主义,现下的生活难道不提倡享乐主义?人都没点爱好和物质追求,那怎么催生经济?非给人带个”精致与伪精致“的帽子。也许搁人那里,压根没想过”精致“这俩字,就是喜欢这个品牌而已,就是喜欢某个花纹而已。
揭秘餐厅那篇更逗,从食物广告片到老板戴手表,精确的找到每一处有被精致的不规范。甚至还满有嘲讽老板并不懂真正精致的意味在内。读的时候,脑海里就跳出一动画小人,插着腰,点点点,然后老板满头大汗结结巴巴的。太幽默了。
具有美感的食物和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啊。还有新奇有趣的餐厅或者食物应该算是普及审美情趣,打开全民脑洞的先行助力者了。难道非得千篇一律才是美?有点创造力不是挺好的么。
当然,作为餐厅,喧宾夺主过度重形式而忽略食物本质,这点有待追究,另做文诉。但是关于文中对一些网红食物的揭秘,行业监管及从业规则里,也是有标准和规范的,人家开的是正规餐厅,又不是黑作坊和幽灵餐馆。较起真来,多少显得有些外行。
似乎选题立意前,大家遗忘了个性生活与审美理解,观点正大众需要,就拉出”精致“一词,展开批评。大流量成熟运营选题模式吧。总觉得,多少有些低层次的解读大众行为。更可怕的,文中还有”伪精致“朋友圈的提出。这简直就是刺破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利器啊。
相较之过去,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一些消费者,产品不丰富,信息不通畅,需要建立生活审美认知。可现在,八零后再往后的人群就不一样了,有一定的基础修得,对审美,对生活都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主见。喜欢展示灵魂的生活态度,喜欢表达观点。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可怕的解读啊,所有偏见都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局限。所以,也就为什么读一样的书看一样的电影被一样的课程洗过脑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
言归正传,现象是这么个现象,但不能裹挟大众认同。人不就是活的讲究点,万恶的金钱啊,有就花,没有就赚,有了再花。喜欢喝咖啡可以少吃饭,多提供理财信息和计划经济也许更实用和解决问题,何必拿出来论对错。
要说欲念与幸福感的距离,看明白了,就是那么条线,控制,过一分,则亏,少一分则盈。巴菲特不都讲过么,假如现在你有一两百万你不快乐,将来你有一两千万也还是不会快乐的。正能量啊正能量,什么才是正能量?
都是阅读量10万+的公号呢。这得影响多大一票人了。
以自己的态度真实的活着。”我就是穷困潦倒也要有茶喝有香闻有字看”;“我喜欢用400块钱的盘儿装6.9的土豆丝”;“我3500的工资,0存款,每天也要吃细语家28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