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令人心痛的新闻。比如今年6月初,常州上小学5年级的妙妙,作文课上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课后就冲出教室,翻越栏杆,跳楼坠亡。有些孩子在外受了委屈,他们不向爸妈求助,做出了极端的选择。这种行为模式都可以归结为,孩子内心的爱与安全感不足。
作为家长,到底应该如何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呢?育儿师心心妈的新书《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从缺少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难以获得幸福开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书中告诉我们,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将治愈童年。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时候父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身体有残疾的妹妹,很少关注松子,更谈不上给松子不够的爱了。童年的松子发现做鬼脸可以让父亲笑,就经常对父亲做鬼脸,长大后,松子养成了讨好别人的习惯。
虽然她一直很优秀,这种骨子里想要讨好每个人的意识,造成了她一生的不幸。
近几年我们很容易看到讨好型人格的人的自述,在讨好型人的讲述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童年家庭生活不幸,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还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宁可委屈自己,也从来不敢拒绝别人。这种为别人活着的人,她们很难感到真正的快乐。
有人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既然童年时期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希望更多的家长都能在孩子童年时期,给足孩子爱和安全感。具体要怎么做呢?
《童年不缺爱》的作者心心妈在书中明确提出了6条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方法,它们分别是看见孩子,正确回应、懂得孩子,合理给爱、关注联结,滋养关系、有效沟通,饱含着爱、情绪平和,内心安定、家庭和谐,孩子安心。
1、“看见”孩子,正确回应。作者具体分析真正的看见是什么样的,阻止我们看见孩子的常见原因自己正确回应孩子的具体方法。
2、懂得孩子,合理给爱——妈妈的爱是给孩子最大的滋养。作者通过孩子常见的问题行为,向大家翻译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3、关注联结,滋养关系。分享了一些往亲子情感相互存钱的有趣办法,以及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的技巧。
4、有效沟通,饱含着爱,介绍亲子沟通的高效方法,以及让孩子笑着听话的案例分享。
5、情绪平和,内心安定。作者在这里带领大家向内看,看到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关爱自己。
6、家庭和谐,孩子安心。现在许多家庭都需要依靠老人帮忙带孩子,如何应对两代人的养育冲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是年轻人的必修课。
在我看来,家长真正的爱孩子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1、如孩子所愿,而非如我们所愿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但是一旦我们转变角色,成了家长之后,我们不自觉地就会对孩子有各种期待。小的时候既要孩子活泼还不能太闹腾,读书了要学习好但又不能死读书,反正我们内心总是对孩子充满期待,恨不得孩子样样优秀。我们希望孩子能按照我们理想中的路径去发展,很少顾及孩子们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很容易搞得双方都不愉快。
除了我们自己对孩子有期待,社会上也会对孩子有所期待。比如我儿子之前上的晚托班有一个老师,那个老师经常跟我说,你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不错,是那种不让老师操心的小孩,就是胆子太小了,经常放不开。她建议我多带孩子去玩刺激的运动项目,锻炼他的胆量。
在这方面我并不赞同老师的讲法,我家孩子本身就是这种稳重型性格,他并不是胆小,他只是比较谨慎罢了。作为家长,我不会被别人的评价左右,我也应该接受孩子天生的性格特点,他愿意谨慎就谨慎好了,这样他也舒服一些。
我们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说,你要好好学习,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管你也是因为爱你。真的,不要再苍白地说爱,真正的爱不是让如我们所愿,而是我们应该如孩子所愿。就像恋爱中的两个人,良性的爱的互动,应该是考虑对方的喜好,而不是以爱之名把我们的喜好强加到对方身上。
有了爱孩子是如孩子所愿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我们就能从训斥、责备孩子,转向去陪孩子探索,支持孩子。
2、活在当下,是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回想孩子读幼儿园时,我对他的陪伴真是少得可怜。那时候我经常把精力放在应付将来的事情上,在家里的时间,我看着旁边的孩子,总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我想等将来家里条件好了,那时我一定会心无旁骛地好好陪伴孩子。
在这样的一种念头下,我陪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以至于有一次,电瓶车电量不足,孩子爸勉强才能把车骑回家,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坐地铁,一路上孩子都哭得很伤心,引来了周围人很多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有热心人上前问我,这孩子是你的吗?他们怀疑我是人贩子,有几个人还在议论着是否要报警之类的。
那段时间,我常常想到婆婆听算命的说孩子跟我八字不合,我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我也觉得是八字不合,孩子才跟我不亲。自从孩子上小学后,我心里总是会生出一种遗憾之情,感觉没有好好的陪伴孩子,他突然就长大了。那时候也许是过了三十岁,突然就特别想参与的孩子的生活中。
我们家是双职工家庭,白天大人都要上班,孩子送晚托班,晚上下班把他接回来,其实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就晚上那点时间。最近孩子迷上了达多米诺骨牌,每天一到家,就把折好的纸牌拿出来,摆上推到再摆上再推到,不停重复这个过程。他自己玩还不行,还叫我跟他爸一起玩,要是搁以前我肯定会找理由拒绝,可现在我改变了想法,我们在摆了推再摆了推的过程中,可以说很多平时他不愿跟我说的话。
在这几年活在当下的陪伴中,孩子对我的感情明显加深了很多。其实对于有责任心的家长来说,总是会因为过于操心孩子的未来,而做不到跟孩子一起时做到心无旁骛地过好当下。但是对孩子来说,在意的是当下,当下的陪伴能让他们感到爱和安全感。
所以唯有把握好现在,将来我们回忆起孩子成长的过程才能不留遗憾。
3、沟通是双方面的互动,而不是一方说服另一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跟孩子沟通,说是沟通,但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我们更多的是想说服孩子,有时候说服不了孩子,我们还要借家长之名强迫孩子遵从我们的想法。这些都不是沟通,真正的沟通是什么呢?应该是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然后也愿意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我们和孩子都需要做出一些让步,找到让双方都能接受的那个点。
比如暑假儿子从老家回来时,身上有爷爷给的几百块零用钱,他一到上海,就说要用这些钱去买一个什么玩具。他先是征求我的意见,我直接拒绝了他,钱要全部存起来。他气得不行,嘴里反复重复一句话,为什么他连自己的钱都不能支配,然后越说越委屈,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我突然意识到我那样对待他太武断了,亏我还自以为是那种民主的家长,爷爷给他的钱,本来就归他支配,我用为他好的名义,完全不考虑他的想法,确实不合适。然后我就跟他说,你说得也对,那咱们各退一步,你花一半存一半,那一半的钱你自由支配。孩子愉快地接受了我的提议,买了玩具,就这件事专门写了日记。
孩子比我们以为的要聪明,他们特别清楚家长到底是嘴上听他们讲,还是听到心里去了。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想跟孩子好好沟通,一定要注意沟通不是一味说服孩子,而是把他们的话听到心里去,在行动上考虑他们的意见。
《童年不缺爱》还提出: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强可塑性!他们不会因为我们几次不得当的教育干预而被定性。相反,只要我们愿意反思,就永远有机会将他们拉回到健康成长、积极自信的轨道上。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健康有爱的童年,但仅凭想法显然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拥有正确的育儿理念,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所以我建议大家读这本书,及时给孩子需要的爱,让孩子有个不缺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