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原来上班的地方给女儿报乐理课,见到了以前朝夕相处的小伙伴,感触良多。
艺术培训机构,尤其是综合培训,从2010年进入开始,就觉得是个阳光产业,老师们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工作人员相对要求比较低,前台教务更是以人品为主,学历都没有要求。但是,那个时候大家的心态都比较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责任感,服从管理。
培训机构相对其它行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年多次销售期,寒假暑假,开学,冬令营,夏令营,年中比赛,年末汇报演出等等,而且都是现结,收银数到手软,老板从来没有资金周转不灵之说。
后来慢慢的,老板们,董事们,老师们都膨胀了;老板扩张业务范围,开连锁;董事们要求利润最大化,收钱的花样越来越多,家长不堪其烦;老师们不专研专业,都去开店做经营。慢慢的,大家都浮躁了。但是,主要业务越来越水,孩子受益少,家长花钱更多!!
相信文化课更盛,要不也不会出现双减。教育部想创业绩,要求学校创新,学校要求老师创课,但是最根本的上课质量越来越低,导致很多孩子都在外面再上文化课培训班。
现在是双减了,但是只是以前大张旗鼓,现在小锣小灶,从一对多,到一对一,生生把文化课上成个别课。恢复到以前封建社会的,教书先生为赶考的学生在家补习,没钱的就自己寒窗苦读,力求中奖。精英的范围越来越小,早早的从初中毕业,大部分人就要去技校做学徒,准备做小工。
说回培训机构,老师的专业性加强,课时费就高;机构也专心管理,不干涉教学,给老师信任。机构和老师都双赢不好吗?说到底,还是人都浮躁了,没有以前的“气节”,互不信任,搞坏了行业氛围。真希望回到以前“各司其责”共同繁荣,孩子们也受益。看看成品节目就知道水分有多大了。
孩子成长慢慢来,社会发展经济可以快点,文化能不能慢一点呢?
思想没琢磨明白,就开始动,啥时跑偏了都不知道?
今天去曾经工作的机构,老板还是爱学习,带着下面的人看书学习,可是都是表面,大家下来还是怨声载道,终究是钱少,生活成问题。所以老板要给员工需要的,而不是自己认为好的。
庆幸自己跳出了那个迷幻的圈子,好歹不会每天抱怨了,会慢慢往自己想要的路上走,健康发展,才能持久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