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2017.8.22)兰州,
一座空气中都漂浮着牛肉面香味的城市。
作为地道的陕西汉子,
吃面是我的饮食主菜单,
为了一碗可口的面一条不惜奔波在大街小巷,
像西安吃货口里传颂的:柳巷面、马虎面、玛丽亚面馆、
老魏面馆、罗家面、老闫菠菜面、长青菠菜面、坤坤菠菜面、永丰岐山面·····
俺都慕名专门前往一尝,
不但在外吃还自己买了面包机和面自己下厨做着吃。
在西安也有好多清真的兰州拉面馆,
但是总感觉味道不是那么的经验,
可能是在西安没有找到正宗的兰州拉面馆,
虽然西安的兰州拉面馆也很多,
包括兰州的马子禄拉面在西安也有分店。
加上《舌尖上的中国》里对于兰州牛肉面的描述,
更加吸引了俺这个吃货对于兰州牛肉面的向往。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据说全城有1000多家清真拉面馆,
入乡随俗让我的早上也从一碗牛肉面开始吧,
我去到很多地方吃美食有几个途径,
一是看网上的攻略看大家的口碑推荐,
但中国的餐饮店往往是开始靠口碑吸引人,
一旦推荐人多了顾客多了后来美味的口感就下滑了,
二是去到当地后不去旅游景点,
就在城区大街小巷转,
那家饭店门口出租死机多或就餐的人很多,
那味道肯定不会差,
这叫相信当地群众,
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推着单车就进了路边一家有很多人在吃早餐的牛肉面馆,
吃了一碗酸菜牛肉面,
酸爽符合我的口味,
后来15年去出差与当地客户交流知道,
兰州当地人有吃酸菜的习惯,
我也是误打误撞品尝了地道的兰州美食。
一碗酸菜牛肉拉面让人酣畅淋漓,
吃完按照地图导航前往兰州铁桥(中山桥)
兰州铁桥就是中山桥,
号称”黄河第一铁桥“,
从桥头立的碑文来开此桥建于1907年,
当时是德国人承建,
德国品质真不是吹出来的,
已经快百年了还依然屹立在黄河之上,
白天传送着人群的熙熙攘攘,
夜晚枕听着河水的的奔腾不息,
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道路大桥,
建成通车没多久就出事故,
不从源头质量把控,
永远出不来世界精品。
来”中山桥“一是因为在目前方面铁桥依然是这座城市的地标形象代表,
二是因为当年一位初中同学还没毕业就去了兰州这边当兵,
我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和小伙伴关系不错,
但小伙伴去了兰州后给老家同学写过信,
却从来没给我寄过信,
只是有次在给某个同学的信件中也顺便问候过我,
这位在兰州当兵的小伙伴还给老家的几个同学寄送了照片,
其中就有他在黄河铁桥边起着骆驼与中山桥的合影,
虽然我没有接到他的信件照片,
但从同学那里也分到过一张火箭炮车的照片,
但我依稀记得当年其实非常渴望收到他的信件及照片。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朋友对你而言可能就是整个森林,
而你对其而言只是整个森林中的一棵树而且是很多时候可以放弃忽略的树。
所以童年记忆中的这种遗憾就有迫切想要自己来弥补,
不就是没有收到铁桥边穿军装骑骆驼与铁桥的合照吗,
我自己亲子来到铁骑拍一张,
可惜的是铁桥边已经没有骆驼可骑,
也没有穿军装的儿时小伙伴在旁边观看,
后来这位在兰州当兵的同学复员回到了家乡做了个体户自己在做生意,
我上了高中上大学然后工作留在城里,
偶尔回到老家见面也打招呼,
但也就止于这种礼貌的见面招呼,
却再也没有一起上初中时的那张熟悉亲切感了,
也许是我小家子气记恨着没有收到信、
照片被忽略的事耿耿于怀不能忘却,
也许在他的心里我就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众多小伙伴中的普通一个,
而非老铁。
不管是啥原因,
事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关系显然对不起当年的一起下河游泳、
一起抓鱼的童年美好时光了,
还有就是我们都在忙碌的打理自己的个人生活,
以至于忙碌中我们都老了,
这种老去的标志就是在有时需要拿起照片才能想起记忆中的一些人一些事。
生活有太多的匆忙与无奈,
在匆忙中我们丢掉了好多朋友,
唯一庆幸的是我们没有把自己丢失,
还在努力寻找。
感慨完了黄河铁桥,
朝西边青海方向继续走到了黄河母亲雕塑处,
"照骗”都是骗人的啊,
初中上学那会就在美术课本上见过黄河母亲这组雕塑照片,
当时感觉这组雕塑伟岸高大、气势宏伟,
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今天看了真实的雕塑才打破记忆,
构图还是那组图画也那么精致却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恢宏气势,
早知道不来,
心中的一美好记忆就这样被自己无情的破坏。
把看黄河铁桥、
黄河母亲雕塑、
吃牛肉拉面三件事情完成就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往西宁,
耗时近11个小时骑行115公里晚上快20点抵达红古区海石湾镇休息,
明天就可以抵达西宁,
离目的地青海湖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