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作为茫茫苍生中的一粒芥子,我们会如何抉择?
有人会奋起抗争,也有人会束手无策,而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这位犹太裔的钢琴家,则选择了音乐之河。
2002年,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的电影《钢琴家》上映,讲述了他在二战期间艰难求生的故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华沙前仍坚持到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不久德军的入侵打破了音乐的宁静。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在每天死亡的威胁下,席皮尔曼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在华沙的犹太区里,他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依靠着对音乐的信仰,席皮尔曼仍旧坚强的活着。
后来,在波兰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席皮尔曼得以在纳粹的阴影下仍旧能够生存下去。在经历东躲西藏的生活后,他终于在城市的废墟中找到了一处安身之所。在这里,幸运的他用一首钢琴曲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活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重新找寻到了自己热爱的艺术。
纵观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席皮尔曼在一缕阳光的照耀下弹奏钢琴的景象尤其让我动容。这4分半钟的演奏之所以感人肺腑,并不仅仅是因为席皮尔曼对自己经历的种种磨难的一种倾诉。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次弹奏,重拾了自己钢琴家的身份,证明了生命与艺术可以是一体的。
这种追求,并不会因为生命受到威胁而磨灭,对于席皮尔曼,对于真正的人类来说,生命的信仰一经建立,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毕竟那是人类之所以绵延数千载所流传下来的最为宝贵的品质。
人类坚强的灵魂也许会暂时受到压抑,但机会来临的时候,无论是微弱的流露还是尽情的宣泄,都会得到真正的表达。
影片最后,重获自由的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回到音乐厅,随着优雅的钢琴曲从指尖流出,世间又重新聆听到了这颗灵魂的生命之声。
这支曲子是弹给所有那些在蛮荒岁月里消逝或幸存的生命,是弹给一种幽深难测的艺术的力量。
艺术到底有怎样的力量?
艺术抵挡不了枪炮的摧残,艺术拯救不了玫瑰的凋谢,那么为什么艺术从诞生之际就一直在人类社会中延续着,哪怕战火纷飞、哪怕文明消亡?
窥其渊薮,是艺术,是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因为艺术不论存在于何种形式,它的力量都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它的力量可以实现人类的灵魂的救赎,正如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一样,终究凭借音乐,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救赎。
对生命和美的向往,流唱于琴键之间的空气里。当繁华过眼,归于尘寂之时,唯有人类灵魂的生命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中飘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