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西方美术史话》,觉得美术和学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先说说美术,从洞穴壁画到现在的超现实主义,从我个人粗浅的观点来看:美术首先是不表现人,然后是表现人,再然后是过度地表现人。可以说,这是一个人解放的过程,从不关注自身,到关注自己,再到过度地关注自己。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应该是指后面的过程。
学术也有点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意思。生活是碎片化的东西,而学术是把碎片化的东西整合起来,找到其中的联系,而且是稳定的联系。可惜的是,搞学术不能够过度地去反映联系,不能天马行空。因为学术反映的是社会实际,而不是心灵层面的东西。心灵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抽象,可以夸张;社会层面的联系,还是无法这样做的。
列宾为了使画中的人物既富有典型性又有鲜明可信的个性,所以每当一个主题形成之后,他必定要在生活中找到符合他的主题所需要的模特儿,然后才着手进行绘画创作。
有点像我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先想好一个主题,然后开始去搜索相关的新闻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再把各部分的内容组合起来。
不要过分逼真地摹写自然,在绘画一书里有较之所谓模仿自然更为高贵的东西。一个仅限于模仿自然的人,永不能创造出任何伟大的事物,因为自然的创造物充满了不匀称而缺乏真正典范的美。
写经济学论文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很难去模仿自然,构建一个模型,因为自然是充满了不匀称的,各种各样的噪音,使得我们的模型无法具有美感。如果要真正创造出美的东西,我们就不能逼真地摹写自然。
艺术的完整性,并不是以详尽和工细为标准的。粗、细均可达到完整。这主要看它是否完美地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否在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中达到了和谐统一。
印象派不拘泥于严密的轮廓和细节的描摹,而是着眼于现场写生中迅速捕捉那些变化着的对象;他们努力追求的是跳动着的光、变换着的色、流荡着的水波和大气、抖动着的树叶和草丛……他们想表现的,是大自然的生命与活力在人们视觉上留下的印象。
写论文也是这个道理啊。论文,是需要能够体现我们完美的意图。不是一定要所有东西都有,比如理论、实证、稳健性检验、分样本回归。论文各个部分的和谐统一才是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要捕捉的是那些值得注意的联系,别人所没有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稳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