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45篇。
《论语宪问篇第十二》第14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把公子纠给杀了,召忽死难,而管仲不死,管仲应该是不仁德的吧。
这里要了解一个史实。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无道,齐国很混乱。两个弟弟为了免受牵连,就分别出逃了。齐桓公逃到了莒国,鲍叔牙辅佐齐桓公,而公子纠逃到了鲁国,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襄公被杀以后,桓公先入齐国,立为君,便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当时帮助齐桓公成功,有名的名臣是鲍叔牙。桓公问鲍叔牙,如果想成霸业,把齐国治好,谁是好的人才。鲍叔牙就推荐了管仲。
但管仲曾经在作战的时候,用箭射过齐桓公,幸好没有将齐桓公射死,而射中了衣带钩。所以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推荐后说,管仲这个人曾经助过公子纠,而且用箭射过我,幸好只中衣带钩,我没有杀他,已经够宽大了,你还要推荐他?
鲍叔牙就说,你要振兴国家?还是要报私仇?你如果想成霸业,就不要记私仇。因为他是人才,当他帮助公子纠的时候,应该射你的。各为其主,立场不同嘛!齐桓公也有汉高祖相同的气度,因此用了管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管鲍之交。
管仲本来是辅佐公子纠的,管仲非但没有死,居然还投靠了齐桓公,所以子路就说,这个人算得上仁德吗?
朱熹注解——子路疑管仲忘君事雠,忍心害理,不得为仁也。
孔子说,春秋时代开始的时候,齐桓公虽然是霸主,但是把周朝中央政权的威信重新整顿,九次召集了诸侯开联合会议,安定了国家社会,从来没有用武力威胁人,固然霸业是权术,可是他权术的最高原则还是道德,致使周朝的历史能够再延续下去。这些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已经很好了,也就是仁义之道了。何必求之太过呢?
这里孔子是对政治家个人的人品和他的功绩分开来评说的。孔子是从政绩上肯定管仲。虽然管仲算不上一个仁德的人,但是他有仁德之功,他能使天下的老百姓免于涂炭,免遭杀戮,不受战争之苦,使齐国称霸诸侯,这是管仲的仁功,从这一点来说谁能比他更仁德呢?
对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更多是从他的历史贡献而不是个人品德出发,这是孔子的历史观,也是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