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文中的人物会说话吗?
有些学生的记叙作文,写得死气沉沉的,给人不舒从服的感觉。究其原因,是作文中的人物不会“说话”, 我们知道,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就是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活了,才不会有干巴、乏味的感觉,塑造的人物才会“活”起来,作文才会“有活力”。那么,让笔下描写的人物如何“说话”, 作文才会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人物出场要说这样的话:
一、说的话有个性。
这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语言大师老舍说过:“一个老实人,在划火柴点烟而没点燃的时候,就会说:“唉,真没用,连根烟都点不着!'相反,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呢,就不是这样说,而是把火柴往地上猛地一摔,高叫道:'他妈的!””请看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断: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
这段描写显然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像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 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踩:“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 ,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下口水,神情恍惚。
捣乱鬼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滑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即具有人物的个性特征,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而如见其人,正如鲁迅所说: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里所说的“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 就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
二、说的话要符合当时的神态和动作。
有些学生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 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请看下面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断:
买完烧饼,爸爸又想去买点儿熟肉,他走进一家肉店,说:“买半斤熟肉!”老板连看爸爸一眼都没看,麻利地称好了肉,态度冷冰冰的,还边称边漫不经心地和别人说话,一点儿也不热情。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
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说:“为啥要再称一遍?”老板说:“刚才称错了!”爸爸说:“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说:“这,这·. . . . ”爸爸说:“这什么?”老板说:“这是两块五毛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说:“你竞敢缺斤少两,跟我走一趟吧!”
一个人说话时,总要出现应的表情与动作,把它们描写出来,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另外,为了使对话形式更活泼,更生动,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对话形式,如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还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人物说的话中
间,当然,如果读者能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是谁说的话,也可以把提示语省略。上面的病例可以这样修改:
“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咪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刚才称错了!”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红得跟柜台里面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这···. . . ”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两块五毛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竞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三、说的话要简洁明了。
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这是学生作文最容易出现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复习功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又甜又脆的喊声:“小燕,小燕!”我一听就知道一定是我的好朋友-小云在喊我。我连忙放下笔,去给她开门。“小燕,吃过早饭了吗?”小云一见我就问。我说:“吃过了。”小云说:“吃的什么?”我说:“吃的油条、稀饭。你吃了吗?”小云说:“我们家的燃气灶坏了,爸爸去修了,现在还没回来呢!到哪儿吃早饭呀!”我说:“在我家吃吧!”小云摆摆手说:“不了,不了。我发明了一种“学习
棋',你快跟我去看看吧!”我问“什么“学习棋'呀?”“先别急,一会儿你就知道啦?”说完,小云拉着我的手向她家跑去。
这段对话虽然写得很通顺,可很多却是不必要的废话。你看文章是写小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 想让我去看一看。可小作者却在对话中写了“吃的什么早饭”“小云家的燃气灶坏了”“小云爸爸修了大半天还没有回来”这些与“学习棋”无关的对话。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毫无用处。另外,小云发明了“学习棋”, 急切地想让“我”去看一看。这段对话显然也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景。可见,作者是为了对话而写对话,完全是画蛇添足。可能小作者要说,当时我和小云真是这样说的呀!即使真的这样说了,也要根据文章需要进行取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说的话既多又杂,写文章不是生活实录,不能原原本本地照搬生活。写进文章里的语言一定要经过提炼加工,跟中心密切相关的话,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话,再多也是必要的:反之与中心无关,对刻画人物毫无作用的话,哪怕是半句也是多余的。上面的病例可以这样修改:
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复习功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又甜又脆的喊声:“小燕,小燕!”我一听就知道一定是我的好朋友-小云在喊我。我连忙放下笔,去给她开门。“小燕,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 你快跟我去看看吧!”一见面,小云就满面笑容地对我说。“看你高兴的,
什么'学习棋'?”我问。“先别急,一会儿你就知道啦?说完,小云拉着我的手向她家跑去·.修改后的对话,简洁明了,没有废话。把小云设计出“学习棋”的兴奋、想让“我”快去看看的急切心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作文技法(九)浅谈议论文中的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