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同事在南京xx客户做技术服务的信息间续的传回来,想必大家也都看到。
客户选择我们的产品,关注点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产品的性能,比如粘接,耐热,开机速度,等
2. 产品的法规指标,比如食品级,重金属等
3. 产品的稳定性,比如批次和批次之间的稳定性,杂质,等等
4. 销售指标,比如价格,售后服务,商务关系等等
企业是通过产品服务客户,对于任何一支产品,它绝对不是平面的,它一定是立体的,每个面都会影响结果。
我们之前同东南沿海xx客户做生意时,都在总结:大公司不同于小公司,大公司是同体制做生意,而不是像小公司一样只是同人做生意 。
体制是一个公司的规范性,小的公司,可能只要价格合适就行,或是同决策人的商务关系好就行,但是大公司不同,大公司各个方面都要做好,而正是因为他们的要求比较全面,其公司才能做大。
旭川也是一样,旭川走的是规范的路子,像公司对人的要求一样:有德有才有责任心,全面发展就能将岗位做好,。产品也是,各个方面都做好,就一定有竞争力。
包括产品品质问题,这些都应归属于稳定性要求。
诚然,所有关于客户关注的,都应当归于质量范畴,但是这是广义的质量,是宏观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宏观性的东西无法解决具体问题,一定要将广义的东西分解到具体。所以作为一个有机体,作为一个规范的发展的公司,我们应当对客户关注的要求和需求进行分工:
1.性能要求,责无旁贷的归于研发部门。研发部门本来就是针对产品性能做工作的,如何设计配方适应客户的要求,比如耐热水,耐冷水,强度,等等,这些是至关重要的、紧急的要求,也是难度最高的要求,这种归属于研发部门。
2.销售指标:如何同客户谈生意,提高客户满意度,价格控制,商务关系等,这些属于销售的职责,理应是销售部门负责的责任。
3.质量指标:如最近几年来客户不断提升的质量要求一样,客户不仅是关注微观的,还更关注宏观的比如法律法规,rohs检测,EN71检测,欧洲的、美国的,澳州的等等,随着各地对环境的关注,可能接下来还会有非洲的,东南亚的等等,同时我们产品的逐步扩展,可能还会有日本的要求,这些都是归属于质量部去研究相应国家的法律法规,以使产品能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我们去年年将质量部更名为技术质量部,就是使质量工作进行纵深化、外延化,而不再是狭义的只是检测产品指标。同时因为法规对多种物质含量有要求,这种要求也需要去研究技术,所以公司对质量部人员有专业要求、或是有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做好质量工作,只停留在手上的工作绝对不够,一定要深入,要了解客户,了解行业,了解产品,这就是技术质量部的岗位职责。
4.产品的稳定性。
这一点,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习惯性的依赖研发处理这个问题。好像大家都觉得,产品是研发部设计的,研发部就一定要将产品做好。
听起来确实有道理,但是仔细再想一下,就像家庭一样,孩子是母亲生的,是不是母亲就完全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众所周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不仅是母亲,还有父亲、成长环境、后天教育等等,不完全的环境会造成有缺陷的性格,从而在孩子长大后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
对于产品也是一样,上面提到,研发主要是设计产品使性能符合客户的需求,这是主要矛盾,也是最关键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抓好了,大的方向就有可控了,这个矛盾抓不好,余下都是空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发能将产品设计的完美无缺,因为产品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
产品的稳定性指标,具体到我们的产品来说,可能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粘度稳定,
固含稳定
不同温度下的稳定
上机稳定:机器速度,干燥时间,粘接强度,还有这次客户提到的颗粒的问题
耐候稳定
etc
其实这又是回到了大质量的概念里,在这些指标里,我们必须按照立体的概念进行抽象和归属。
像前面说的,粘接稳定,这种80-90%取决于产品的设计,这种当然归结研发部门。
粘度固含等一直都是质量部每批检测,这种一直都是质量处理。
但是像颗粒这种问题,由于产品的特性,我们生产是一批批生产,最少也有一吨,最多可能有8甚至十几吨,但是客户的使用特性是1克1克的使用,我们很难在成品出货时终端检测出来,但是产品任何一kg有问题,客户都能察觉到。
这种就必须要做过程管理,而不是传统的思维那样只是检查两头,甚至前端都不检查,只是检查终端。
过程管理,就是工艺管理的主要工作。
公司生产有个原则,叫做工艺指导生产。
生产是操作,工艺是思考;生产是产品的实现,工艺是生产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