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
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2、注释
芃(péng)芃:同“蓬蓬”,植物茂盛貌。
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这是古代一种祭祀方式。
济济:音jì,美好貌(一说音qí,仪容端庄貌)。
辟(bì)王:君王,此处指文王。
趣(qū):同“趋”,快步走。
奉:通“捧”。
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峨峨:盛服庄严之貌。
髦士:俊士,优秀之士。
攸:所。
宜:适合。
淠(pì):船行水中之声。
泾:泾河。
烝徒:众人。
楫之:举桨划船。
于迈:于,往;迈,行;于迈指出征。
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倬(zhuō):大而明貌。
云汉:银河。
章:文章,文彩。
倏:长寿。
遐:长远。
作人:培育、造就人。
追(duī)琢:追,“雕”之借字;追琢,即雕琢。
相:内质,质地,言其本质如金玉之美。
3、翻译
棫树朴树郁郁葱葱,砍作木柴焚烧祭天。
文王气度雍容华贵,群臣左右簇拥奔趋。
文王仪态端庄大方,左右群臣捧着圭璋。
手捧圭璋仪容庄严,贤俊之士举止适宜。
战船行在泾河,众人举桨划水。
文王出征讨伐,六军浩浩荡荡。
银河灿烂浩渺,星光装饰夜空。
文王健康长寿,培养人材众多。
雕琢人才气质,人品亦如金玉。
文王勤勉不已,治理天下四方。
4、解读
本篇主旨是歌颂周文王之德。《毛诗序》云:“《棫朴》,文王能官人也。”认为歌颂文王善于培养、任用人才。朱熹《集传》云:“此诗前三章言文王之德,为人所归;后二章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纲纪天下之人,而人归之。”认为不只是歌颂其“能官人”之德。
本篇写法为“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此篇首章先描述树木之繁茂,又写周文王周围人才济济,是典型的“兴”的写法。第二章写文王祭祀、群臣助祭的场景,凸显文臣的威仪;第三章写了文王率六军水路出征的场景,显示将士的勇猛。最后两章,又以天上星河起兴,歌颂文王之德:既能培养人才,又能以德化治天下。
文王姬昌一生并没有实现灭商之业,但武王能一举灭商,基础都是他打下的。他不折不扣地是周王朝的奠基人。他是如何奠基周室基业的呢?
首先是暗中行德政。西伯一向办事公道(周文王生前一直被称为“西伯”,文王是追谥),声誉远扬,周边小国都找他来断事评理。据说虞国和芮国因国土纠纷不能解决,就到周国来。一入边界,处处看到这个国的人民在田地边界互相礼让,走到半路都觉得不好意思见周王了,干脆自行和解。从此各诸侯都认为西伯终将一统天下。
为什么要在暗中行善?是怕引起商纣王的警觉。当时商纣王手下就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提醒,说他积善累德,吸引诸侯,不利于商王。商王把他抓起来,囚于羑里。他靠着行贿费仲才得逃脱。
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忘积德:被释放之后,他献出洛西之地,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对于这笔文王公然收买人心的交易,纣王竟然允许了。
其次是集聚人才。司马迁说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史记•周本纪》)。孤竹国的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都投奔他。所以才有了“济济辟王,左右趣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的盛况。
第三,在武王伐商之前,周文王已经铲平很多不服的诸侯国。周文王在位五十年,晚年征战颇多,最后一战伐崇国时已经九十六岁(齐诗认为此诗所写出征就是伐崇之战),次年便去世了,享年九十七岁。伐崇之后,周文王就在丰地(长安以南数十里之地)建立新的国都,方便了武王的伐商。
正因为周文王行德政、得人心,最终天下归心,周室代商。
(根据近年考古发现,有学者提出武王“轻松”克商,主要因为商纣王当时忙于征讨东南各国,国力空虚,无暇对付正在崛起的周,故“小邦周”以自己都不敢想像的顺利,一举克商。此聊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