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颁奖典礼上,获奖者海明威在获奖答词中说:这项奖应授予布里克森。听到布里克森这个名字,想必大家比较陌生。但是提到《走出非洲》,即使没看过原著小说的人,对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走出非洲》,必定有所耳闻,她就是在文字和影像中永垂不朽的凯伦。
生平概要
年轻时候的凯伦为了男爵夫人的头衔(电影中这么表现的,小说中并没有),嫁给了不爱他的丈夫。这个男爵不仅不爱她,还花天酒地,不爱回家。更可恨的是,让她染上了梅毒,虽然经过治疗,保住了性命,但丧失了生育的能力。当她的钱被消耗完了,丈夫离开了她,找到了另一个富婆作为靠山。
在这过程中,她认识了人生挚爱丹尼斯,度过了一段神仙眷侣的生活。可是命运总爱开玩笑,先是她经营的农场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丹尼斯也在一场飞机事故中离去。在非洲的时光里,她不断的失去,直到一无所有。然而上帝又赐予她写作的灵感与材料,从非洲到丹麦,她的笔从没有停止书写过。
她的文字没有痛苦,她淡然的叙述着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遭遇。在她的文字里反而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力量,闪耀这人性的光辉。在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女性的独立,博爱与坚韧。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
启示一:无物永驻,除了我们的内心
小说和电影的开头,一个苍老女人的声音:“在非洲我有个农场。”在非洲的岁月里,凯伦经常挂在嘴边的是,我的农场,我的厨师,我的房子……所有这些被她视之为财产的东西都由于不可抗拒因素失去了。连她的情人丹尼斯也被她的控制欲所吓到,有段时间离开了她。男人要的是自由,女人要的是陪伴。
可以说非洲让她痛失一切,但是她不恨非洲,她感谢非洲带给她的经历,并把它作为宝贵的回忆写了下来。因为是非洲让她在失去的同时,获得了坚强独立的性格,获得了面对一切苦难坦然应对的勇气,获得了大部分一辈子都无法获得的爱情……
启示二:改变非洲,还是被非洲改变
凯伦在来到非洲的时候,她想改变。改变土著人的习惯,比如说给侍从带上白手套。她想修筑池塘,改变了河流的方向。她想改变土著人的教育情况,给他们开设学堂。她带着殖民者少有的激情去开导非洲接收先进的西方文明(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文化殖民)。但是非洲这片土地,有着原始的神奇的力量,犹如一个甘愿忍受苦难,依然保持信仰的苦行僧,不但未受影响,反而还潜移默化,影响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殖民者,像是一种持久的感召。
这边土地的自由,影响着丹尼斯,他对自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渴望,不受约束。
这片土地的坚韧、生生不息影响着凯伦,让她在17年的时间里,如沙漠中的植物般拥有强劲的,难以摧毁的生命,让她在面对农场烧毁的时候,面对情人坠机死亡的时候,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崩溃,而是坚强的昂起头,勇往直前。
启示三:女人的美,在于善良和奉献
丹尼斯死的时候,我并没有那么伤心,因为电影对他的死,表现的很唯美,就好像他如愿以偿与非洲融为一体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真正让我差点泪目的反而是黑人管家送凯伦上火车的那段,凯伦在临走前,为了土著人生存的土地,向贵族下跪,不过体面地请求一份许可证。她的博爱使她人性的光辉更加璀璨。她在非洲土地上的所作所为,让她获得了土著人的尊重,他们相约给她写信,抱怨她不在以后的生活。她也获得了男人们的尊重,那个不对女性的开放的俱乐部,主动邀请她喝了一杯酒,她潇洒地一饮而尽,然后转身离开。
她再也没有回到过非洲,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物永驻,因为曾经爱过,因为该付出和奉献的时候没有保留,我想起了那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我们在凯伦的经历中看到了苦难之中依然充满依稀。所以,我们何不珍惜当下的喜乐,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