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晴
当我们个人的成长、选择和家里的期望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和取舍呢?这个问题估计是很多年轻人想问想知道的,也是困扰如今很多孩子的问题。回想自己年轻时,似乎没有过这样的困扰,那时我们很单一,就是好好读书,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得以成家立业养家糊口,之后除了认真工作就是抚养小的孝敬老的,似乎如此而已。
如今没啥城乡差异,孩子们也不稀罕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反而觉得体制内的工作束缚了手脚,那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而在体制外呢,有的想干就干,不想干就宅家或躺平;有的干的不开心还可以随时炒老板鱿鱼;还有的不想干了就说这压力太大,老板太坏,干脆裸辞......
而家里的大人们呢?他们深知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生存压力的挑战,他们知道一路走来的艰辛,他们总想为孩子做点什么,他们心疼孩子,希望孩子不要太辛苦。如果孩子和父母的想法一致,那皆大欢喜;而出现不一致时,可能有的孩子们会面临着父母的唠叨或者劝导,也有明智或者无奈的父母选择尊重孩子,我估计多数父母还是希望孩子考公,进编制,进稳定的央企国企等,多数希望孩子早日成家立业,多数希望孩子不要太折腾......
这就是新的时代下孩子们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他们需要选择和取舍,他们面临着在自己成长和选择与家里期望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我没有好的经验和体验,也不敢妄议,但有人问D老师这个问题时,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不光是家庭成员,我们每个人与任何人的期待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互相坦诚。我们生活当中可以遇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会根据别人设定的标准而做出反应,他们去迎合别人,去讨好别人,他们深陷“我必须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善良的”、“我必须让关心我的人不再失望”这种深深的执念中,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可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饱受煎熬,这既舍弃了自己个体化的发展,又阻碍了真实关系的建立。
幸好D老师说的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坦诚,那就是在“互相”上来求同存异,求大同存小异,既不能过度损害自己的成长发展,也不必和家庭或他人剑拔弩张,如此就需要多理解和尊重,了解觉察自己,包容家人和他人,然后也是最核心的需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永葆希望地自律、努力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