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
《道德经》有很多版本,但是第一句都是这三个字:道可道。其实我觉得按照现代文的写法老子应该把第二十五章写在前面,因为开篇就说了个“道”字,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说的是个什么东西,只有到二十五章的时候老子才说自己发现了一个“物”并且勉强的把它称之为“道”。所以现在看到有些人动不动就把“道可道”这句话释义为道可以说出来,或者今天我们来说道,我就觉得很好笑:老子他老人家洋洋洒洒五千言也没把道说清楚,凭什么你上来就说道可以说出来?
“道可道”我觉得应该这么解释:道可以做到!或者说修道有道,有路,有方法!第二个“道”字其实是道路的意思。所以老子开篇就说了修道是有途径的,并且不止一种!
从现在开始,读我文字的各位都要对世间万物有个全新的认识:世间万物包括存在与不存在的都有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本质,也就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还有就是“名”,我解释为我们赋予它们的面目,或者说我们赋予它们的意义!解释一下,一双筷子,它的本来面目是木头或者竹子,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就是夹东西。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筷子。这种意义不是它本来带来的,是我们给它的。类似这种赋予意义的行为非常多,它充斥着世间的所有!《道德经》中用大量篇幅来描绘这一现象,把没有意义的本质称之为“无名”,把赋予意义后的称之为“有名”!“有名”之后就有了世间万物,以前的都是“无名”。直到现在它们之间还在不停的转换变化,都是因为它们背后有个“道”!比如我们把一块泥土和上水抟成一个碗,这世间就从无到有的多了一个碗,把碗里倒上油放上棉线用火点着它这就是盏灯,再把这盏灯放在个笼子里用细绳提着就变成了灯笼,把这些都拆开了,灯笼,灯,碗就都消失了,这块泥土经历的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所带来的。一棵树种长成参天大树再到枯萎老死这是大自然赋予它从无到有的意义。我们在以后的修行中去反复的体会这些转换变化的本质,并把它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最基本的修行原理。也是世间万物的奥妙之门!
题外话,说到底本书不是来解释《道德经》的。我只是把里面对于修行有关的文字摘出来,阐述下它们在修行中的作用,以后我都会在文章结尾来大体的把它们概括一下,也不用把它们记下来,有个印象就行。不喜欢看上面的解释的同修可以直接看每章的最后一段,来为自己的修行之路进行一些铺垫。
总结:我们要多一种概念,世间万物分两种:本质和意义。赋予本质不同的意义可以主导它们在有无之间转换变化,体会这种变化并运用到自身就是修行基础也是老子所言的众妙之门。这章大体就这么个意思,理解就好。(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