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10后的小朋友聊天。
她说:“每次过年妈妈总不给我压岁钱。”
我问:“那妈妈有没有说为什么不给。”
“她说帮我存着,等我读大学交男朋友了,给我花。”
“你看妈妈想的多远。”
“可是我交男朋友了,不是该花他的钱吗?”
“你一个10后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那花我的钱还不如不交男朋友。”
“你妈妈的意思是交男朋友了,恋爱经费得一起承担。”
“哦!”
约会男生付钱买单、结婚男人出钱买房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女人有一个梦想,我只要好好等我的白马王子就好了,他出现了我就有大餐吃、我就有好房子住了。一结婚,人生所有的难题都解决了。以前翁帆杨振宁结婚新闻出来的时候,评论区有这样的留言,翁帆嫁给杨振宁,人生所有的发展、婚姻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当然,每个人选择如何度过她的一生,外人不好评价。
这个世界也喜欢跟女人开玩笑,男人争先恐后地宣布,对女人来说,爱情是她的最高实现。尼采说:“作为女人去恋爱的女人,只会更深刻地成为女人。”巴尔扎克说:“从高层次来说,男人的生活是名誉,女人的生活是爱情。女人只有把她的生活变成持续的奉献,才与男人平等,如同男人的生活是持续的行动那样。”这何尝不是一种残忍的欺骗。当女人带着一颗恋爱脑进入情感世界,男人会嫌弃没有头脑,他们向女人宣扬要奉献,她的奉献又使他厌烦,同时女人对自己无用的奉献感到不知所措,对自己虚妄的存在也感到不知所措。这是文学作品向女人所宣导的。
影视作品中,《灰姑娘》的故事由来已久,但是核心价值观只有一个,那就是善良的灰姑娘永远在等待王子的救赎,她自己不具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女人只能依靠有权有势的高富帅才能“麻雀变凤凰”从而成功逆袭。
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双重洗脑,让女人恍惚感觉爱情和持续的奉献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将整个一生都奉献给爱情的最出色的例子之一,就是朱丽叶·德鲁埃的爱情,她一辈子都在无穷无尽的等待雨果,她每年给雨果写三四百封信,在主人两次来访之间,她只能消磨时间。
作为一个女人,不依附,不倚靠他人而衍生出自身的价值,而是作为自己,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样才是最脚踏实地的人生。
在这一个层次上,女性买房至少向独立跨出了一步,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要的大房子我自己就可以创造,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一个男人来实现,当人跨出了这一步以后,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可以自己实现,不放弃自己的自主,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把握这个世界,就越能在世界上找到资源,再进一步回来确认自己是主体。其实女性跟男性一样,可以表现出同样的活力、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主动精神、同样的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