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健豪的故事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943)年3月16日,农历二月十一,湖南永丰石板冲,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溘然长逝。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陕西延安,毛泽东追念良久,提笔写下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这位78岁的老人,一生跨越清末、民初与革命年代,以一-双裹足丈量了从封建桎梏到思想觉醒的漫漫长路。她不但有与丈夫针锋相对带着女儿逃婚、年近半百踏着一双裹足赴法留学的传奇经历,更是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中共中央委员的引路人。她就是被当时舆论界称誉为“20世纪惊世的妇人”、被后人称为“革命母亲”的女中豪杰葛健豪。

革命者的“蔡伯母”

1918年4月14日,湖南长沙,春意正浓。岳麓山下刘家台子,掩映在葱郁树丛间的瓦房里,-阵阵扑鼻香气,随着冒出房顶的袅袅炊烟四处弥漫。堂屋里,一群年轻人围在桌子周围,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伏案疾书。谁也想不到,-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正在这里发生。新民学会在这里成立了!历史最终铭刻下这些名字: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罗章龙、萧三、萧子.....

前一天晚上,匆匆回家的蔡和森对母亲说:“我们明天要在家里开会,劳烦娘准备- -点酒菜。”葛健豪点点头,开始连夜准备起来。这里曾经是为守墓人修建的院落,旁边就是坟墓,一般人不会租住在这里,不过租金低,而且少有干扰,葛健豪就把家安顿在这里。

蔡和森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除了一个哥哥病死、-一个姐姐早天之外,蔡和森的大姐、二哥、小妹,因为他的影响,最终都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与蔡和森来长沙读书是分不开的。1913年, 蔡和森考进湖南省立第-师范学校。第二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进来,蔡和森与毛泽东成为同学。两位心怀大志的青年,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

毛泽东重实践,提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1918年春夏两季,毛泽东与蔡和森曾经两次结伴游学。第一次,从刘家台子出发,穿着葛健豪为他们准备的草鞋,打着雨伞,历时半月,徒步走访了洞庭湖沿岸村庄,深入农民.家庭,调查土地分配、赋税负担等现实问题;第二次游学,他们游历了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地,不仅观察农村社会结构,还考察了当地文化遗迹,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革命动力等问题。蔡和森后来回忆,他们在游学途中,经常露宿山野、忍饥受饿,“常彻夜辩论救国之道”。葛健豪非常支持这些青年的行动,叮嘱蔡和森与毛泽东相互砥砺。

1919年的春天,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来长沙治病,葛健豪热情邀请她与自己同住- -间屋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多年以后,毛泽东回忆起来,依然感激不已。

新民学会是湖南地区在五四运动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团体之- -,其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蔡和森随后受到学会委托,赶赴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新民学会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培养了大批骨干。毛泽东与蔡和森的探索和互动,直接推动了党的诞生,奠定了中国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基石。

葛健豪这时已经年逾五旬,带着- -家人来长沙,几口人的生计,全靠在周南女校任教的小女儿蔡畅每月八块银元的薪酬支撑。她从房主那里租了半亩地,种上蔬菜,再养几只鸡,以贴补家用。尽管- -家人生活十分不易,但只要蔡和森带同学、朋友到家里来,葛健豪都要用省下的粮食给他们做饭吃。

大家来葛家的时候多了,都把葛健豪视若亲人,见面就亲热地叫“蔡伯母”。很多时候,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一边帮蔡伯母在地里干活,一边讨论问题。葛健豪给予这些青年生活上的照顾,年轻人则给她带来新的思想。这里成为进步青年时常集会、激荡思想、探求救国良方之地。

望着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葛健豪说:“若天下母亲皆能教子为民,何愁国不强?”她提笔写下一副对联:“新鲜血液活肌体,民主思想救中华。”一位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裹足老妇人,竟有如此气概,让- -众青年叫好。

湖南湘乡的名门望族

葛健豪原来的名字叫葛兰英,其父葛葆吾在曾国藩领导下的湘军中担任参军一职,后来做过盐运使、按察使;她堂叔葛信藩是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女婿,两家自然常有来往走动。葛葆吾与同在湘军中任职的蔡寿嵩定下儿女亲事。蔡家在永丰,距离湖南湘乡县(今改为双峰县)荷叶桂林堂的葛家30多公里。1881年,葛父虽已去世13年,但父亲遗命还是要遵从,16岁的葛兰英嫁给蔡寿嵩之子蔡蓉峰。说来凑巧,女革命家秋瑾本来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她父亲秋寿南在1894年担任湘乡督销总办。经曾国藩之孙牵线搭桥,秋瑾1896年嫁到离湖南湘乡县荷叶桂林堂不远的荷塘二十四神冲(今荷叶镇祖冲村)王家。王氏家族靠蒸酒磨豆腐起家,与曾家素有生意上的往来。

另外一位杰出女性、被称为“同盟大姐"的唐群英,在1891年嫁给曾国藩堂弟曾传纲。湘乡当地著名的葛、王、曾三大家族的密切关系,造就了后来活跃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潇湘三女杰”。

葛兰英嫁给蔡蓉峰时,蔡家已经开始衰败,但蔡蓉峰骨子里还是封建富家遗少的思想。新婚之夜,蔡蓉峰抚着葛兰英畸变的双足,笑道:“三寸金莲,方显妇德。”葛兰英闻言,浑身一颤,打掉丈夫的手,严正地说:“要想我和你好好过日子,第- -你不可纳妾,第二,将来孩子教育的事情我说了算,第三,你将来必须支持孩子读书。”蔡蓉峰虽然知道刚娶进来的媳妇知书识礼,但不知她这样厉害。再说,将来的事情还没有眉目,新婚大喜的日子,含含糊糊也就支应过去了。

蔡蓉峰的挥霍无度,让衰败的家境越来越不堪。没有了经济支撑,他不能再天天出去与狐朋狗友花天酒地,甚至连- -家人的生活也难以为继。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凭借葛家与曾家的世交,终于让蔡蓉峰谋到去上海机器局做事的职位。葛兰英携儿带女,与丈夫奔赴上海。上海的繁华,哪是湖南湘乡可以相提并论的。蔡蓉峰本性难改,在工厂里对工人不打即骂,而且染上鸦片,后来竟也学“时尚”,在外面和女人鬼混。

葛兰英得知消息,竭力规劝蔡蓉峰,要他给孩子做好榜样。蔡蓉峰大骂:“你妇道人家,对男人指手画脚,成何体统?做好你该做的事!”看葛兰英不依不饶,蔡蓉峰赌气似的,把那些不三不四的女人带回家来,公开与妻子作对。“既然你要如此胡作非为,那我和你就此了断。”葛兰英气急,带着刚满4岁的儿子蔡和森离开上海,回到娘家。

在娘家居住的日子,葛兰英得知王家媳妇秋瑾从北京归来,正在湘乡荷叶,于是登门拜访。两人年龄虽然相差10岁,但秋瑾的胆略见识,让葛兰英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别是关于革命等名词,她都是第- -次听说。

与葛兰英- -样,唐群英也听秋瑾讲外面世界的事。这位结婚才几年的女性,丈夫与女儿不幸相继病逝。按照当时的传统与族规,名.门闽秀就要在婆家“守节”。唐群英曾被塾师称为“女中奇才",从小熟读经典,不但能写得一手好诗文,还能骑马击剑。她执意反对.裹足,在同胞姐妹中,唯有她不是“三寸金莲”。生性豪放、蔑视旧礼教的唐群英,自然不肯在家为夫守节,她和秋瑾、葛兰英保持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她们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更多时候,她们谈论的是家国命运、民族未来。

第二年,蔡蓉峰从上海回来,要求- -直住在娘家的葛兰英回蔡家,遭到拒绝,只好就近购置房产,暂时住了下来。1900年, 小女儿蔡咸熙出生。蔡咸熙后来改名蔡畅。

1907年7月,秋瑾在浙江绍兴就义的消息传来,葛兰英无比悲痛,悄悄在卧室里设立祭台,带着孩子们凭吊烈士英灵。她要让孩子们也像秋瑾那样,做有学问、有思想的人,将来救世济民。

从裹脚老太到“惊世的妇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家境却-天不如一-天。先是努力支撑[ ]庭的母亲陈氏去世,接着大儿子病逝、二女儿意外夭折,葛兰英与丈夫蔡蓉峰搬回永丰老家。长女蔡庆熙结婚几年之后,丈夫不幸去世,夫家竞要将其沉塘殉节。葛健豪闻知消息赶去,手持一把菜刀,挡在女儿面前,愤怒呵斥:“我葛家血脉,你们谁敢动手,我就与他拼命!”她不顾丈夫反对,强行接回女儿和外孙女,毅然让女儿脱离夫家。

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家境愈来愈艰难。懂事的二儿子蔡麓仙在家门口摆了个小摊,挣提倡男女平等。 蔡和森带回消息,说省城长沙点小钱贴补家用;小儿子蔡和森去做学徒,聊以糊口;小女儿蔡畅在家里,和母亲、大姐一校 “女子教员养习所”,鼓励母亲前去报考。起帮忙操持家务。

蔡和森三年学徒期满,强烈要求读书。葛兰英早就意识到,要想孩子将来有出息,读书是必由之路,但家中实在没有多余的钱财。苦苦思索之后,她痛下决心,咬牙将自己私藏多年的嫁妆拿出来变卖,送蔡和森去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在省城长沙读书的蔡和森不时传回外面的信息,向母亲宣传革命理论。葛兰英虽然生活在乡村,但思想观念-一点不落后。

葛兰英通过秋瑾、唐群英,知道女性独立要从走路开始,下定决心,不给小女儿蔡畅.缠足,要让她做新时代的女性。蔡蓉峰气得暴跳如雷,指责葛兰英不但自己荒唐,而且对子女娇惯纵容,强制要求蔡畅遵从封建礼教规矩,不能随便出门。葛兰英毫不退让,写下一-副对联:“遵- -家教,从三代言,不出闺房半步,小奴家何苦束手就缚;学五车书,练两手技,闯荡江湖万里,新女性岂能宰割任人。”讽刺丈夫,激励女儿。

蔡蓉峰眼见家中子女在葛兰英的支持下,越来越独立自主,无视他作为父亲的威严,又气又怒。恰好有家富裕的地主,想为家中傻儿子娶媳妇,便托人与蔡蓉峰商量,愿花500银元,把13岁的蔡畅买去作童养媳。葛兰英坚决不允,竭力劝阻丈夫。面对白花花的大洋,正处在穷困之中的蔡蓉峰振振有词地辩解,他既是给女儿找了个好婆家,又给全家人解决了生活危机。葛兰英毫不留情地揭露丈夫的虚伪,写对联挖苦:“遵守礼教,无非是甘卖生女作小媳;莫出闺门,却原来忍将骨肉换大洋。”利令智昏的丈夫不肯善罢甘休,对葛兰英步步相逼,对刚满13岁的蔡畅更是非打即骂。葛兰英意识到丈夫随时都会采取非常手段,一旦把蔡畅卖出去,就会毁了她的一生。情急之下,她写信给在城里读书的蔡和森,要他马上赶回来商量应对办法。蔡和森认为眼下只有逃婚才是最好选择。于是,蔡畅被送去长沙的亲戚家借住,后来,蔡畅考人周南女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开启了生活新篇章。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大兴教育、懂事的二儿子蔡麓仙在家门口摆了个小摊,挣提倡男女平等。 蔡和森带回消息,说省城长沙开办了一所专门为女子教育培养师资的速成学以糊口;小女儿蔡畅在家里,和母亲、大姐一校 “女子教员养习所”,鼓励母亲前去报考。葛兰英还在犹豫,丈夫蔡蓉峰得知消息,破口大骂:“一个妇道人家,不在家操持家务,到处抛头露面,成何体统?”性格刚强的葛兰英想到在外求学的女儿蔡畅已经独立自主,又听说自己学历足可报考,而且学校免收学膳费;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校学习两年之后,便有做教师的资格,将来就多了一条为社会服务的途径,便决定前往报考。

面对百般阻拦、奚落的庆熙、外孙女刘千昂(后改名刘昂)一起去省城读书。

好事多磨。学校拒收这位年近半百的裹足老太太。已经变卖最后-一点嫁妆、挣脱蔡氏家族和当地民众非议的葛兰英,与学校争辩无果,拿着儿子蔡和森帮着写的诉状,把学校告到县府。县官浏览了- -遍状纸,又盯着这位神情坚毅的妇女看了半天,才问她的姓名。葛兰英不卑不亢地回答:“我以前的名字叫葛兰英,但是从今天开始,我改名叫葛健豪。我要做改造社会之健将,打倒封建之豪强!”葛健豪掷地有声地解释,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要践行孙中山“男女平权”思想。县官听罢,在诉状上写下“奇志可嘉”,要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进校之后,除了学习认真,还坚持上体操课。这位年龄大过同学父母、裹着一双小足的老妇人,被同学们称为“大姐”“伯母",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期两年,葛健豪提前半年毕业。在蔡和森等人的帮助下,她在永丰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称为“湘乡县立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简称“二女校”。二女校从第二期开始,就从第-期的一 - 个综合班,扩大为文科班、缝纫班、织业班,学生超过100人。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而且还对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贴。

母亲办校,儿女们成为得力助手。大女.儿蔡庆熙担任缝纫教员,在二女校教习缝纫技艺,希望学员们毕业后能有一技之长谋生 ;小女儿蔡畅在二女校担任文体教员,组织学员开展唱歌、跳舞、跳远、竞跑等文体活动,还号召并监督学员们不缠足、剪短发,让她们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想不到,二女校这些“忤逆”行为,被认为是“败坏社会风气”,封建势力对二女校横加指责。这时,政局不稳、战乱频仍,当局借此停发教育经费。二女校被迫停办,葛健豪的名字却传遍湖南。这位从自愿接受裹足到捍卫女性天足的老太太,后来被称为“20世纪惊世的妇人”。

远渡重洋的“留学生”

新民学会成立后,国内掀起赴法勤工俭丈夫,葛兰英再次提笔言志:“好学无分性别,有志不论年龄。”想起秋瑾、唐群英经常对自己说“女人要独立,首先要自强”,她决定带着大女儿蔡学热潮。蔡和森被委派到北京,为湖南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积极奔走,向警予、蔡畅等人也发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与之呼应。

蔡和森争取到名额后,提出让母亲也去法国勤工俭学。葛健豪也想像两位挚友秋瑾、唐群英那样出国寻求真理,但自己这时已经54岁,年龄成为横亘在心中的障碍。这时,有人从法国回来,说法国政府排斥华工,华工在法国生活很困难,部分报了名去法国的青年开始产生抵触情绪。葛健豪得知这些情况,马上坚定了去法国的决心,给动摇的青年做榜样。有些穷苦学生实在难以筹措到旅费,葛健豪再次利用葛家与曾家的关系,从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主持的工厂借来600大洋,资助学生们去法国。

1919年12月25日,葛健豪、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50多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在上海杨树浦码头搭乘邮船前往法国马赛。在码头上,葛健豪对前来送行的人们发表演说:“我们现在去留学,是为了将来回国千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不让自己苟活于世。”她的豪言壮语,被当时的报界广为宣传。湖南《大公报》发表文章,如此称赞:

近来吾湘学界向外发展的势力很大。法国、南洋两方面去的人颇多。这是吾湘一点生机。....就中我最佩服的还有两位,一是徐君懋恂(即徐特立),一是蔡和森的母亲,都是四五十岁年纪的人,还远远地到法国去做工,去受中等女子教育,真是难得.哩! ....我们做青年的应当如何勇猛精进,莫为那两位窃笑道:你们到底不行吧!

葛健豪的勇敢行动,给了当时的青年莫大鼓舞。

经过35天的航海旅行,1920年2月2日 ,葛健豪- -行抵达巴黎。当时法国男女学生不同校,葛健豪和女儿蔡畅,以及向警子等6名女生,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儿子蔡和森等人进人男子中学。

在法国勤工俭学,是葛健豪传奇人生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她年纪大,记忆力差,又没有任何外语基础,除了像在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学习时那样,凭着顽强毅力刻苦攻读,她还趁和蔡畅、向警予一起做手工时请教发音,一天至少背-一个单词。苦读苦记,日积月累,她终于可以看懂法文报纸,还能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

葛健豪擅长女工,尤其是刺绣工艺精去。她做出的刺绣产品,深得法国妇女喜爱,一件价格可卖到几十法郎甚至 上百法郎。- -家人的基本生活由此得到保障,还可以节约出部分法郎资助其他勤工俭学学生。

在法国留学期间,葛健豪积极参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对蔡和森等人在法国的建党活动,更是给予积极支持和无私帮助。1921年2月28日,蔡和森、李维汉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起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反对华法教育会宣布“脱卸- -切经济上之责任”,法国巴黎爆发了中国留法学生“争生存权、争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年逾五旬的葛健豪,与蔡畅、向警予等人站在400多名留法学生请愿队伍的前列,高呼“身先士卒人虎口,同舟共济过龙潭",将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团团围住,最终迫使公使馆作出让步。

葛健豪不但是- -位英勇无畏的革命者,还是- -位开明的母亲。在留法勤工俭学的日子里,她与向警予、李富春接触频繁,积极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和李富春自由恋爱,要他们“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后.来,一双儿女分别与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结婚,葛健豪喜不自胜。

蔡和森因为领导、参与抗议里昂中法大学拒收勤工俭学学生运动,在1922年10月被强行遣送回国。临行前,葛健豪提笔写下“华夏千万里,待骐骥驰骋;炎黄四百兆,有鲲鹏翱翔”的诗句,鼓励儿子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女儿蔡畅结婚后怀孕,担心影响革命工作,准备不要这个孩子,葛健豪知道后,坚持要女儿生下这个孩子。她说:“你担心生下孩子没有时间带,我帮你们带。革命需要增添新生力量。”1923年2月, 蔡畅生下女儿特特后,葛健豪既要勤工俭学,还要帮忙照顾外孙女。这年秋天,蔡畅和李富春被党派往苏联学习,葛健豪带着特特辗转回国,结束了4年的留学生涯。

不曾入党的“革命母亲”

为了不增加子女们的负担,葛健豪带着外孙女回到湖南长沙,-边积极推动女子教育、投身革命运动,- -边抚养革命后代。1925年,葛健豪在长沙再次成功创办平民女子职业学校,专门招收贫家女子,教授刺绣、缝纫等手工技艺,启迪她们的思想,鼓励她们参加各种爱国革命活动,培养她们成为有知识、有觉悟、能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后来,这所职业学校成为湖南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学生成长为共产党员。

1925年11月,二儿子蔡麓仙在省港大罢工中牺牲,葛健豪将党组织发的600元抚恤金全数投入学校,购置设备,培养更多优秀人才。1928年春,上海党中央机关开展秘密工作,蔡和森、蔡畅兄妹二人决定让葛健豪与几个孩子一起来上海生活,为开展革命活动提供掩护。葛健豪赶赴上海,表面上像普通老人- -样照顾孩子、买菜做饭,暗中帮助党组织传递情报,协助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葛健豪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她从未退缩。1928年5月, 闻知向警予在武汉就义的噩耗,想起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点点滴滴,葛健豪痛苦低吟:“同乡里,同留法,同一家,同甘共苦,戚戚焉,愚母惭愧未同去;先国家,先民族,先大众,先人后己,凛凛然,贤媳光荣已先归。

老人受此打击,大病- -场。1931年8月 ,蔡和森在广州就义,家人们怕老人经受不了打击,隐瞒了这个消息。直到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在湖南永丰石板冲逝世前,还在问长女蔡庆熙:“他们(蔡和森与蔡畅)有信来没有?”她要蔡庆熙转告儿女们:“虽然我看不到你们的事业成功,但革命一定 会胜利。”

这位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中共中央委员、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 -生的女中豪杰,是极少数非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的传奇人物。她脚缠三寸金莲,却心藏万里山河,以超越性别的勇气,丰富了中国近代史。正如毛泽东题写挽联蕴含的深意:在“老妇人”与“新妇.道”的辩证中,这位“革命母亲”身上,藏着中国革命动人的精神密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