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个人做决策的
人本质上是具有社会性的,故很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独自决策,我们也会根据别人将会做何评价的预期,所以,当我们做决策和判断时,必须把社会因素考虑进去。
故本文谈的是哪些社会因素会影响我们做决策和判断,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的。
一、社会易化
定义:
对于简单的、熟练的行为,有旁观者在会做得更好(促进效应),而对于复杂的、还没掌握的行为,有旁观者在则表现得没那么好(损害效应)。
后续研究表明,不论旁观者在不在,只要当事人预期自己的行为会受到别人评价,也会有类似的表现。
我的思考:
难道是因为期待赞赏,害怕批评的心理吗?
举例:
例1:当众演讲,大部分人会因为这技能没掌握好,而出现紧张、卡壳、忘词等现象,但是私底下却能将演讲词背的滚瓜烂熟。
例2:不善言谈的人,在大家面前可能是讷言讷语,但是在家人面前却是十分善于言谈的。
二、社会性懈怠
定义:
当群体的一员做一件事情时,不会像自己独立完成时那么努力。
原因:
在群体中时,不像个体那样能感受到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举例:
例1: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例2:如果职责不明,那么几个人工作时,容易浑水摸鱼。
例3:按件计酬比按小时计酬的效率高,虽然它有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的弊病。
三、旁观者干预
定义:
当有旁观者时,人们被抑制住一些本想要干预某件事的想法;当没有旁观者时,人们很可能就去干预某件事。只有这个现象只有9岁以下的孩子能避免旁观者导致的抑制作用。
原因:
群体分散责任,而个体承担全部责任。
举例:
例1:法不责众
例2:某些建筑的要求记录主要负责人的名字
例3:沉默的大多数
四、社会比较理论
定义:
在面临选择时,人们更愿意和自己观点和能力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原因:
1、人们具有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自身观点是否恰当的需要;
2、且在缺乏客观、非社会性标准时,人们会和别人做比较。
常见的表现:
1、从相似的人那边获取行动的线索。
2、社会性痛觉丧失:如果对方能更忍受痛楚,那么自己的痛觉感受没那么强
举例:
例1:如果你比别人优秀一点点,那么很容易遭嫉妒,但是如果优秀一大截,则不易遭嫉妒。
例2: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五、从众
定义:
多数人的意见足以引起从众行为。在实验中,1/4-1/3的人从不从众;15%的人平均从众所有行为的3/4;平均下来,所有人做了1/3的从众行为 。
原因:
1、信息压力,大部分人以为群体正确的概率比个人大。
2、规范压力,害怕成为少数者而遭孤立。
我的思考:
1、此处的从众是从众本身是错误的行为,如果是正确的行为,数据不只这么点。
2、此处测试的西方国家,西方是基本上是个人主义社会;而我们国家是集体主义社会,还特别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还是小农经济的思想,所以我们从众行为绝对比西方测试要多很多。
举例:
例1:指鹿为马
例2:很多同妻的悲惨遭遇,是因为那些同志从众主流结婚呀。
六、少数派的影响
定义:
当少数人的建议保持一致性且自信时,能对群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这个少数派是从多数人的群体中投奔过来时,产生的影响将更大。(一致性+自信+背叛)
原因:
一致性>摇摆不定;自信>不自信;从多数人中背叛的人的影响力>始终在少数群体的人
举例:
例1:领导者的领导行为
例2:创新的扩散
例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党的建立
七、群体盲思
定义:
在群体决策中,为了维护凝聚力和和谐时,群体的思考能力、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退化的现象。
原因:
当群体具有凝聚力且不受外界影响时,群体忠诚和群体压力会导致群体盲思。
群体盲思8个普遍特征
1、无懈可击的错觉
2、忽略警告或将其合理化
3、对群体固有的道德观深信不疑
4、对其他建议者充满刻板印象,认为要么太邪恶,要么太弱或太蠢
5、少数派会倍感压力,如被反击或冷嘲热讽
6、全体意见一致的错觉
7、自我省察,即如果自己意见和群体不一致,省察自己是否错了
8、精神保护,即使群体远离任何破坏群体良好感觉的信息。
如何避免群体盲思
1、群体领导应该明确鼓励不同的意见和批评
2、群体领导应该一开始就避免表明个人偏好
3、与其他群体或其他领导一起考虑同一问题
4、群体成员应该与受信赖的同事定期对群体进行审议,并向群体报告讨论的内容
5、群体应该要求群体外的专家或同事参加群体的会议,并鼓励他们挑战群体的一致意见
最好的办法是任何某个群体成员充当批评者的角色
举例:
例1:六项思考帽
例2:古代帝王都是不先表态的
例3:集体主义社会比个人主义社会更容易犯
后记:本文内容来源于《决策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