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的新作《语文的生命意蕴》:“不会阅读的人,只带着一只眼睛;而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他一定会带上两只眼睛,一只看到文字的表面,另一只则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阅读,重要的是‘另一只眼睛’——心灵的眼睛。”
我想到了《越读者》作者郝明义说“我们置身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丰饶的阅读时代”,但是很多人“身处丰饶,却逐渐饥饿至死”。
丰饶的阅读时代,丰盛的阅读盛宴,却不是人人能吃饱。
王崧舟老师说:“你敞亮,文本才会对你敞亮;你敏感,文字才会对你敏感。”
如何敞亮?如何敏感?有时候已经很认真睁大眼睛,却看不清世界,看不透文本。
也许我需要借一双眼睛,或造一副眼镜。
借一双眼睛
陈德兵工作室读书会时第七组的小伙伴给我们展示了王崧舟老师的多个课例片段,《雪地里的小画家》藏有儿童诗歌的押韵,《小壁虎找尾巴》藏有童话的趣味和准确,《酸的和甜的》藏有寓言的隐喻和精炼……
如果只给文本,我能看到吗?
“终日而思,不及须臾之所学。”王老师的书中有很多他的观点和教学课例,阅读他的书,能借王老师的眼睛看到我们未能察觉的诗意语文世界。借一双眼睛,发现美。
造一副眼镜
借一双眼睛,能帮助我发现,却也只能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我想我还需要一副眼镜。
王崧舟老师是如何能看到诗意的世界?单单举前面所说的例子,诗歌、童话、寓言等等文学体裁的特点王老师已经高度掌握,还有对生命与教育的深刻认识。
我看不到,是因为我还没有这方面的认知。我想看到,就需要建造与其匹配的认知。儿童通过经验而获得认知,成人是通过认知而去经验。
刘盛柔老师在分享时介绍的《教师阅读地图》,书中指出教育作为专业领域要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50%的本体性知识占,30%的专业知识,20%的人类基本知识。
合理的阅读打造合理的知识结构。
王崧舟老师已然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卓越期,从王老师书中列举的课例设计与数十本书籍中可以发现他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汉语知识、文本解读,丰厚的专业知识——括教育学、教育视野等,还有深厚的人类基本知识。
名师的成长是有路径可循的,“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
诗意语文,并非虚无缥缈不可至,它其实就是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与人文底蕴的高度融合。
用知识武装大脑,打造一副看清世界的眼镜,足矣。
读名师的书,可以借他的眼睛看到他发现的美,更要利用他的方式打造一副属于自己的眼镜,让我们自己也能看清世界。
丰饶的阅读时代,需要懂得分辨、烹调食物才可吃饱。学习了学习方法再去学习。
如果看不清,锻炼眼睛或者戴上眼镜。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