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洁行之士,非伯夷和叔齐莫属。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3000年前,孤竹国是商王朝的一个宗族国,孤竹国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牲畜饲养和农副产品交易日益繁忙。酿酒、渔猎、煮盐、冶炼以及手工业较为发达。
这跟孤竹国国君治国有方,以德传世分不开,国君看重三子的才德,欲立三子叔齐,父亲死后,叔齐不愿破除立长的传统,未继位,要让给大哥伯夷。伯夷自觉无才,要遵从父亲意愿,也未继位,逃走了。叔齐步伯夷的后尘也逃走了。国人遂立二子。
伯夷、叔齐听说周侯西伯品德高尚,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侯西伯刚死,周武王继位,把父亲的木制灵位载在战车上,正准备东进,讨伐以朝歌为都的纣王。
伯夷、叔齐不顾安危,勒住武王的马缰劝谏说:“父亲死了不葬,却发动战争,能说是孝吗?你作为商朝的臣民,前去弑杀自己的君主,这能算得上仁义吗?”姜太公称许伯夷、叔齐是义人,派兵丁搀扶着他们离去了。
伯夷、叔齐指责武王伐纣是不孝不仁。
武王以正义战争胜利者的名义,荣登大朔,谥父亲周侯西伯为周文王,中国史上正统的谱系确立了。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在伯夷、叔齐眼中,周王朝是不孝不仁得来的天下,因此他们以周王朝为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靠采薇维生。
有妇人指责他们:“薇也是周朝的草木,你们不食周粟,却食周的草木,性质有何不同?”面对这个尖锐的指控,伯夷、叔齐的道德优越感现出了巨大的裂痕,不能两全之下,只好饿死了事。
伯夷、叔齐最后被一把周粟逼死,也许有人以为不值。为什么伯夷、叔齐只会隐居首阳山,采薇?为什么不回国?实情无法考证。
其实伯夷、叔齐的意义在于,禅让国君之位,免去争端,偏不食周粟,用这样一种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信念的坚定,表达自己信仰的执著,洁行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