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故事,西式讲法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中国人一听见这耳熟能详的乐府诗就能想起《木兰辞》。
《木兰辞》用乐府民歌讲述的了名为木兰的少女代父从军,征战沙场,从军多年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在战争胜利结束后凯旋归朝,建功受封,却不慕名利,辞官回家的故事。
1998年,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将这个中国故事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屏幕。是迪士尼首次采用中国元素为电影的题材。
电影并没有改变花木兰的人生历程, 男扮女装, 替父从军, 英勇无畏, 战胜归来, 衣锦还乡, 广为流传。
但是运用好莱坞经典的“英雄之旅”剧作模式将这个中国故事进行了丰富与改编。
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英雄之旅?
英雄之旅是由4个部分12个关键点组成的模型,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大片都是根据这个模型来完成的。我们先来看是由哪4个部分组成的。
图:约瑟夫•坎贝尔总结的英雄之旅
接下来,我们一一对应,看看迪士尼电影公司运用这个模式对《木兰辞》进行了哪些改编。
启程:离开现在的地方,进入新的领域或地域,开始历险和挑战模式。
花木兰一家幸福平和地生活在小镇上,花木兰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整个匈奴大军来袭,国家进行总动员。他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父亲准备带病上阵。花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此情节与《木兰辞》相似。
启蒙:在过程中遇到某一冲击或启示,幡然醒悟。
在花木兰故事里面有一个小神仙(木须),为花木兰提供了很多谋略。花木兰终于成功地克服了第一个挑战,拔下了在高杆上的箭。大家训练完毕,开赴战场。
《木兰辞》无此情节。
考验:故事的高潮,进入险境,寻求逃生,解决困境,直面问题。
在雪山上遭受到了匈奴大军的埋伏。千钧一发之际,花木兰触发了雪崩,埋葬了整个匈奴大军。他们死里逃生,胜利回京,但是大家识破了花木兰是个女子。
花木兰本来想回家,但是在山上发现了“单于的阴谋”。 在紫禁城的庆典上,单于再次出现并且绑架了皇帝。在这形势万分紧急的时刻,花木兰重新担起重任,勇敢地打败了单于。
《木兰辞》无此情节
归来:故事的结尾还是回到原来的起点,以“回家”画上句号。
花木兰得到了单于的大刀和皇帝的礼物,启程回家,还得到了一份爱情。
此情节与《木兰辞》相似。
“英雄之旅”真是一个万能的故事模型。
经此一变,原本生动质朴但情节平淡、人物扁平的中国乐府民歌,立刻变成了性格丰富、跌宕起伏的好莱坞大片。
中国故事,西式的讲述方法无疑成功了,这从全球总票房超3亿,1998年全球排名第七的成绩能看出来。
更能从“花木兰”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看出来。
自此之后,迪士尼公主电影系列多了一个东方面孔。
而中国故事多了一种讲述方式。
2.中西文化的一次共鸣
在西方,完美女孩叫“公主”;
在东方,完美女孩叫“淑女”。
“公主”的标准是肤白貌美大长腿、遇到王子、得到垂怜就获得了幸福。
“淑女”的标准是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无论是公主还是淑女,她们都是附属于男性的。
电影开始木兰被迫梳妆打扮、扭捏地学习淑女风范,她不会背三从四德就把答案写到手臂上。
媒婆不知情地抓到她的手臂而染上了墨水,然后用手一摸嘴,整个嘴就画上了黑色的一圈。之后更是因她无心的错误弄得鸡飞狗跳、狼狈不堪。
这些细节的刻画让人捧腹大笑,奠定了这一动画影片的喜剧基调也注定了花木兰的与众不同。
花木兰不是淑女,也不是公主。
她要做大女主。
替父从军,义无反顾;永不言苦, 彻夜练习;第一个负重爬杆取箭, 得到了队友的尊重;炮轰雪山,拯救队友……
花木兰就是这样自信勇敢, 智识与毅力兼备的性格, 没有因自己是女子就低人一等的想法。
不仅远远异于其他女子, 甚至还有超越男性之意。甚至在队友问其择偶标准时, 她脱口而出:我喜欢独立的女人”。
可这些都是在男性装扮下的女人,当她身份被识破后,她失去了一切。
此时花木兰又有了更深的觉醒, 她说:“也许我不是为了我爹,也许我只想,证明我的能力。”
对于她来说替父从军不再是一种责任, 一种光宗耀祖的行为, 而是为寻找个人的意义, 女性立世的价值。
于是就有了木兰脱去“伪装”, 以女子的身份堂堂正正的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解救皇帝, 面对单于的过程中, 她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临危不惧, 以她为主导及中心人物开展解救活动。
甚至在她的计谋之下有男性同伴扮作女性, 这何尝不是对“伪装”二字的另一种解释以及男子传统形象的另一种颠覆呢。
原来,英雄从来不分性别。
原来,男女本就生而平等。
1988年,花木兰作为唯一一个非公主成为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的一员。
至于原因,我想大家能在迪士尼迪士尼最新广告片《你是公主,你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找到答案。
这支广告片里的六个主角都是中国各行各业的女性,我想从他们的言谈中,你也能理解为什么《花木兰》能在中国受到欢迎。
独立、自信、做自己,这就是女性应该有的样子,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终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