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污点才有把柄,有把柄才能为我所用,才能没有二心!
记得“少帅”中,张作霖曾经对张学良说过:
“人呐,得有点毛病才行,有毛病才能与其相交,看不出毛病的人,说明没有真情,没有真情怎么可交!”
张作霖的这段话,说出了古今用人的第一要义,像秦始皇这样雄才伟略的帝王,用人就要用他的长处,管人就要抓着这个人的毛病,这样才能控制住人才!
率六十万大军灭楚,借机讨要赏赐
公元前225年,秦国已经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燕都蓟已经被攻破,燕王喜逃向辽东。
秦始皇计划发兵灭亡楚国,召集文臣武将,商议攻灭楚国的计策,首先问年轻将领李信,李信信誓旦旦的说,“不过二十万人”就可以打败楚国。
接着转过头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听了这话,秦始皇摇了摇头,败人品的说,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于是秦始皇命令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进攻楚国,楚国项燕率领四十万楚军迎战秦军。
面对秦军凌厉的攻势,项燕采取避其锋芒的战术,主动后撤疲惫敌军,李信率领秦军节节胜利,却一直无法重创楚军。
不久秦国镇守鄢郢的昌平君叛变投靠楚国,李信被两面夹击,大败而归。
秦始皇这时候,信了王翦的话,虽然恼羞成怒,但是也没有忘记大业,立马乘车快速赶到王翦家中,放低姿态,向王翦致歉,答应王翦增兵六十万的请求,于是王翦挂帅出征。
王翦率军出征,秦始皇亲自送行到霸上,临行前,王翦向秦始皇请求赏赐很多肥沃的田产和房宅,秦始皇一听很尴尬,说:“将军马上要率军出征,难道还怕家里贫穷吗?”
王翦笑着说:“给大王做将军,立了大功,我也没想着封侯拜相的,就是想着挣回来一点田产、宅院六个子孙后代。”秦始皇听完很高兴。
王翦率领大军出了武关,向楚国开赴,路上不停派出使者,多达五次向秦始皇索要田产,部下将领都开不下去,认为王翦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
王翦为什么要不停地索要赏赐呢?
当部下将领向王翦提出疑问时,王翦是怎么说的呢
“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不停向秦始皇讨要赏赐的用意,在于打消秦始皇内心放猜疑,他认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现在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他,肯定心里也是挺忐忑不安的,王翦也担心这种不安让秦始皇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于是不停地向秦始皇讨要金钱田产赏赐,借此机会向秦始皇表明,我王翦虽然有点能力,但是没啥大志向,除了钱财以外别无所求,你就放心在咸阳等着我的胜利消息吧!
王翦的这种做法,明显取得理想的效果,获得了秦始皇的信任,王翦率军征战楚国两年多,秦始皇也没有派人催促责罚,或者派出监军干扰王翦的指挥,这说明王翦的讨赏行为,深得秦始皇的欢心啊。
无独有偶,另外一位秦军将领领兵在位的处理或许就不是那么得当了,秦末的顶梁柱章邯,秦军在巨鹿战败后,章邯率军退却到漳水。
此时赵高执掌朝政,因为秦军退却,多次派人责罚章邯,章邯心里十分害怕,派出司马欣回朝政汇报请示去了,结果不得召见,扭头章邯和司马欣就投降项羽了。
这样对比一下,章邯因为巨鹿退兵就三番五次被责罚,而王翦和项燕对峙一年多,就是坚壁不出,秦始皇都没有过多责问,可见前线将领取得朝廷信任的重要性啊!
自污是功臣获得善终的重要手段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王翦: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
司马迁认为,王翦在统一六国后,没有辅佐秦始皇,巩固秦朝的根本,是王翦不足的地方,说明“各有所短”!
这种观点恐怕就是司马迁的书生之见了,自古以来,勋贵功臣明哲保身的手段只有两种,一个是自污其名,另一个就是激流勇退!
对于秦始皇的为人,王翦看得很明白,对于秦国的历史,王翦看得更明白,秦国还从来没有善终的丞相,如白起这般功勋卓著的名将,也落得个身死的下场,王翦看到太清楚了。
他与白起起名,白起没有躲得了范雎的刀子,那么王翦也不认为自己能够躲得了李斯的刀子,所以趁着秦始皇对他还有好感,赶快溜走,才是明哲保身的办法。
相比刘邦和萧何,王翦跟秦始皇可没有人家这接头厮混、把酒撇侃的交情,到头来怎么着,萧何还是得自污名声,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再看汤和与朱元璋,人家是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兄弟情义,王翦比得了吗?最后还不是得急流勇退,才获得善终!
当然,自污也得有个度,就得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超过了这个度,那就是自己找死了。
激流勇退也得看准时机,就要的是攻坚克难之后,剩下一些边角料的小活,赶紧称病返乡,混吃等死,要不就是不识抬举了!
王翦这个人不仅打仗会抓战机,做人也会抓住时机,一切搞定后,赶快溜之大吉,秦始皇也念他的好,保全了全家的性命和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