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13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九卷-07
英雄起于微末
刘邦听萧何的劝到他的封地汉中去当王。汉王刘邦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两斗。张良把这些东西都献给了项伯。
刘邦因此也赠送厚礼给项伯,让项伯代他请求项羽将汉中地区全部封给刘邦。
项羽答应了这一请求。
各路诸侯受封后都离开主帅项羽,回各自封国去。项羽派三万士兵随刘邦前往他的封地汉中。楚军与其他诸侯军中有好几万人因仰慕刘邦而追随他。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以东),刘邦让张良回韩王那里去。张良劝说刘邦烧断他们经过的栈道,以防备诸侯军来犯,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还的意图。
项羽因为韩王手下张良曾经追随刘邦,且韩王毫无战功,因此不让韩王到封国去,让他追随自己一起到了彭城,把他废为穰侯,后又杀了他。
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为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谋生,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大都厌恶他。
韩信有次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看他饿了,就拿饭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对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的。”
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图你什么报答吗?”
淮阴县有个年轻的屠户侮辱韩信道:“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却胆小如鼠!你要真的不拍死,就来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仔细打量那青年一会,便俯下身子,匍匐在地,从青年胯下钻了过去。
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待到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做了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不予采纳。
刘邦进入蜀中,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刘邦,仍然不为人所知。做了个接待宾客的小官。
后来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刚好看见夏侯婴,便说:“汉王难道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
夏侯婴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雄壮,就释放了他,并与他交谈,欢喜异常。随即将这情况奏报汉王。
汉王授给韩信治栗都尉(掌管生产军粮等事)官职,还是没认为他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感思:项羽又滥杀了。
项羽以韩王成无战功为由,不放他归封地,项羽先将韩王成废为侯,随后又干脆将他杀害。
项羽杀韩王成可能基于两点,一是觉得韩王成的丞相张良选择追随刘邦,项羽怀疑韩王成的忠诚;
二是项羽在关中分封时,其最终目的是削弱各地诸侯的力量,以便自己能够逐步消灭他们,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先拿毫无战功的韩王开刀。
无论哪种,都说明项羽一统天下的野心,对刘邦有防备。但是项羽每每出招都给人偏离靶心的感觉。
刘邦此时号召力已经很强了,去到封地时,几万人因为仰慕他而追随,不知项羽知不知道,他身边的人肯定知道,但没人敢在项羽面前提醒他吧。
张良是韩国丞相,要回韩国,临别之前还在为刘邦出谋划策,献上的都是妙计,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在项羽面前装怂。
项羽杀了韩王,断了张良回国路,张良正好一门心思辅佐刘邦。
刘邦若无张良,战斗力至少损失30%。
老天爷真的挺刘邦,有了张良,又送来韩信。
还在微时的韩信出场了,以一个又穷又没品的怂货形象出现。
刘邦到此时,核心团队里谋士、文臣、武将、外交家等等都有了,尚缺一个战神,像白起、像王翦那样牛逼的,那样能征善战的。
老天爷把韩信送到。
韩信最先是在项羽军中,却不被看见,投奔刘邦后,最初也默默无闻。
刘邦团队的小伙伴夏侯婴从刀下救出韩信,一番交谈,觉得他是个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给夏侯婴面子,鼓励夏侯婴,给韩信一个治栗都尉官职,从官名就可以看出刘邦并没觉着韩信有何过人之处。
韩信又被萧何看见,但韩信觉得自己虽然数次被推荐给刘邦,刘邦却并未重视,于是逃跑。萧何知道后去追,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美谈。再次证明刘邦团队的活力。
在刘邦的团队中,队员们会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帮刘邦发现和利用更多的人才,向刘邦推荐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
刘邦的团队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来自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技能和特长,还各有个性。
刘邦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他的领导风格对团队生态有着重要影响。他既要识别和重用人才,又要能够平衡团队内部的利益与权力关系,刘邦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胸襟,这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领导风格,使得刘邦能够凝聚起一个强大的团队,因此天命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