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中,当陈寿亭还是陈六子的时候,他以讨饭为生。
陈六子自幼父母双亡,无亲友可以投靠,年纪尚小,又没有谋生技能,除了讨饭无以为生。
寒冬腊月,在山东周庄的一条热闹的大街上,陈六子穿着破衣烂衫,饥肠辘辘,缩手缩脚地四处踅摸着在哪儿可以讨口饭吃,谁知一路上一无所获。
走到一家饭馆的门前他停下了脚步,犹豫了会儿还是咽了口唾沫然后鼓足勇气掀开帘子走了进去。
一个看上去上了些年纪的伙计正给炉灶生着柴火,六子一进门便喊了声:“锁子叔”,看锁子叔正在生柴火忙上前讨好地说,“我来给你生火”。锁子叔拦下了冻得手脸通红的小六子,一把攥住了他的手:
“你看这手冻的,六子,今天要着吃头了没有?”
听六子还什么都没讨到,锁子叔赶紧从热气腾腾的蒸笼上端下了一碗别人吃剩下的稀饭,看六子狼吞虎咽地吸溜完又要出去讨饭,锁子叔便从怀里掏出了半块饼塞到六子手里,叮嘱:
“你要是要着吃头,就留着;要是要不着,就拿出来吃了。六子,咱爷儿俩虽然不沾亲不带故,可我就是惦着你。我晌午吃了一半,想起了你,这半块饼说什么也咽不下去了。六子,我看这天要下雪,要不,今天黑夜你就去我那窝棚对付一宿?你婶子瞎,也不嫌你脏。”
被锁子叔感动到的小六子大声对锁子叔承诺:
“听说书先生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皇上轮流坐,今天到咱家。’我陈六子也是堂堂男子汉,不会讨一辈子饭的,赶明儿等我发了财,送您老大金元宝。”
锁子叔连连应承:
“好,叔等着。”
这时的锁子叔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小叫花子真会有发达的一天,他行善一来出自本心的善良,二来也是和这孩子投缘。却从未想过回报一说,对小六子的许诺也不过是姑且一听,姑且一应,谁料想日后还真享到了陈六子的福。
要饭的小叫花子那么多,为什么独独陈六子能成气候?
首先,陈六子通过听书树立了远大志向
陈六子有一大爱好,只要肚子不太饿,他就爱跑到说书的场子蹭着听说书,这是他苦哈哈生活中唯一的精神食粮。
他最爱听的也最能唤起他共鸣的便是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竟也是乞丐出身这让他很受触动,他坚信自己不会一辈子讨饭,只要给他一个平台,再假以时日,他也能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其次,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了为自己打算
就在那个腊八的夜晚,陈六子差点冻死,后来被锁子叔的殷殷叮嘱唤醒后在雪地里跑了一夜才没睡过去。
快天明时倚在一户人家的院门前,听到院里有说话声便假装自己被冻晕了一动不动。
如果他醒着,就他这衣衫褴褛脏兮兮的乞丐样,左不过是被人骂或遭人撵,更有甚者还会被狠心的人家放狗出来咬。
可昏迷了就不一样了,他得赌这家人的善心,但凡有点慈悲心,便不会眼睁睁看着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冻死在家门前。
谁承想这次还真让陈六子赌着了,他第二次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周掌柜一家,这家人用最大的善意收留了他,周掌柜还给他起了一个日后会响当当的名号----陈寿亭。
周掌柜不仅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还将他领入了漂染这个行道,最后看他是块材料,干脆将自己的家业连同掌上明珠、独生女周采芹一起托付给了他,从此真正成了一家人。
第三,行得正,不走歪门邪道并懂得知恩图报
陈六子别看当年只是个小叫花子,可从来没放弃过自己,不管冻成啥、饿成啥,从来不偷不抢,做人有底线,身上有骨气。
别人待他的好他不仅常挂在嘴上,还记在心里。
大企业家苗瀚东曾给过讨饭的他一个大白馍馍,竟被他记了一辈子,这也是自己尚且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锁子叔独独青睐陈六子并愿意帮助这个小叫化子的原因。
以前的陈六子,现在的陈寿亭自从加入周家的通和染坊后,那是脚底生风,眼里有活,很快就从周家重金聘下的刘师傅那儿偷学到了一整套的漂染技术。
他牢牢记着说书先生总结的朱元璋成功的秘诀,一要善,二要狠。
小小年纪的他力劝周掌柜解雇了仗着有独门绝技爱耍大牌的刘师傅,一个人硬生生将被别家排挤得在周村几乎生存不下去的通和染坊做成了周村一枝独秀的最大的染坊。
后来,陈寿亭与卢家合作,去青岛发展,又在青岛这地界上混成了漂染界的翘楚,陈寿亭成了商界大佬,身份变了,地位也水涨船高。
可是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对锁子叔的孝敬没变。
在周村时,陈寿亭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提着大包小包去看望锁子叔。
锁子叔老了,经常和老人们一起坐在墙根下晒着太阳眯着眼打旽,每每见陈寿亭大步流星地走来,旁边的人便会捅捅锁子叔:“你干儿子又来看你来了”。
锁子叔会忙不迭地起身迎接陈寿亭,眼里总是汪着感动的泪花,爷儿俩亲亲热热地回屋去,留下一众羡慕的眼神和啧啧称奇的话语,“瞧人家这干儿子比亲儿子都孝顺”。
且事业每上一个台阶,锁子叔的生活待遇便提升一个档次。
一开始当陈寿亭仅仅是周家一个学徒伙计时,锁子叔能享受到的是寿亭自己嘴里省出来的吃食。
当陈寿亭成了通和染坊的掌柜时,会给锁子叔预先交足一年租房的费用,锁子叔的房东抽大烟败光了家产,生活无以为继,寿亭便雇下了房东太太给年迈的锁子叔老俩口做饭、浆洗衣物。
当陈寿亭成了青岛漂染界的大亨,财源滚滚时,他又把锁子叔住的青砖大院落买下来好让锁子叔住得安心。
并让无家可归的房东两口子白住着服侍锁子叔夫妇俩,又给买了一个伶俐的丫头供锁子叔老两口使唤。
又快过年了,一辆乡下人从未见识过的豪车稳稳地停在周村锁子叔的家门前,陈寿亭和妻子采芹盛装从车上下来,手里提着贵重的礼盒,向一溜墙根下坐着的老头挨个问好拜年,并给每人分发了一块大洋,又拜托:
我锁子叔身体不太好,下不了炕,老哥几个没事到家多坐坐,陪他老人家多说说话。
一向沉稳低调内敛的陈寿亭为什么在报恩锁子叔这件事上故意搞出这么大的阵仗,恨不得让周村的人全知道呢?
给锁子叔造声势,不让被人欺负了去
锁子叔是个一辈子低三下四的受苦人,无儿无女,仅有个瞎眼的老伴,住着简陋的窝棚,在饭馆干着粗活来换点微薄的收入糊口,在陈六子发达以前没享过一天福。
陈寿亭知道锁子叔一辈子过得憋屈,如今他有能力让锁子叔过上好日子了,这好日子可不光是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
他对锁子叔的关照是全方位无死角的,住成了青砖大瓦房,能顿顿吃上白面,肉也满足供应,不用干活还有人服侍。
让锁子叔念念不忘挂在嘴上常叨叨的却是连周村最大的财主也不敢小瞧自己的扬眉吐气。
陈寿亭后来事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周村一年就回来一回,自己的老丈人家周掌柜老夫妇俩倒不用担心,自己安排得滴水不漏,平日里有柱子在家照应着,妻子采芹也会时不时回来陪伴。
可锁子叔就不一样了,有自己的照应就是受人尊敬的锁子叔,如果自己长时间不闻不问,那就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谁都可以骑到头上来。
陈寿亭就是恨不能鸣锣敲鼓的让人知道,他锁子叔有他这个有本事的干儿子,别看他陈寿亭现如今不在周村了,可心里仍时刻记挂着锁子叔。
给世人一个警醒,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陈寿亭年少时在周村的讨饭经历是悲惨的,被人嫌弃、被人斥骂是生活常态。
即使后来发了家,可一想起小时候那叫一个冷,那叫一个饿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他陈六子聪明有悟性,又品行端正,不过是时运不济却遭了大难,少有人有同情心,视他命如草芥。如果人人能像锁子叔,那和他一样际遇的人能少遭多少罪。
他陈六子就是要现身说法的让世人知道:这行好会有好报,做恶准有恶报。
给自己赚吆喝,让人知道陈寿亭是仁义之士,值得被信任
陈寿亭是什么人?是商人。他能一步步从农村到城市,创造自己的商业神话,缔造自己的商业帝国,一靠过硬的技术,二靠口口相传的仁义。
而锁子叔就是陈寿亭的活招牌。
当年的“半块饼”,也就是瞎眼的锁子婶所说的“针鼻大点的好处”却换来他“年年供米,月月供柴,养老送终,”这满周村包括大青岛再也数不出第二个人谁做到陈寿亭这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正因稀缺才难得,每一个准备和他打交道做生意的人只要稍一打听,便会有人乐于将锁子叔的事替他传播,这样的人怎能不被信任?和这样的人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陈寿亭后来身边聚集了一群商界精英,他们被陈寿亭的能力折服着,被陈寿亭的仁义打动着,被陈寿亭的人品感召着,有家国情怀,有经商底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虽被无情裹挟,却总能不忘初心,这不能不说是陈寿亭人格的魅力。
锁子叔也成了大家的锁子叔,八十多岁的锁子叔病重,柱子带着上不了火车,只好跑来向陈寿亭求助,陈寿亭立马让赵东初开车去周村将锁子叔接到了大医院,大家陪在陈寿亭身旁,送这位善良的老人最后一程。
人生在世有时就是这么奇妙,你一念之间的善行,或许就是一粒种子,假以时日,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为自己遮阴蔽日!
而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在回馈别人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温暖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