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一段是讲孔子遇险,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一群人围住了。孔子说的这句话,给周围人注入了莫大的信心。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哪里了解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太宰有一天问子贡:“孔子肯定是个圣人吧?”古代人对自己不能解释的人、事、物都喜欢进行神化,会封神、封圣。一旦封神、封圣,那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就说的通了,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弥补认知差距的方法。
太宰问:为什么孔子什么都会?孔子在鲁国,在齐国,在他游历的所有国家,人们遇到了任何解释不了的事情,就喜欢把孔子请出来,问:夫子,你看看这是什么?你说说这件事情是为什么?夫子一看就能回答。孔子知道的事确实很多。
子贡回答说,大概老天爷就是这样安排他的吧,希望他做圣人,所以孔子会的事比较多,又多能。
子贡对太宰的回复,让我们看到了为什么比起子贡,孔子更喜欢颜回。子贡不能免俗,他希望把孔子封圣。孔子走后,使得孔子成为圣人的最大力量就是子贡,子贡终日在弘扬孔子的文化。
当时的村庄并不大,东头说的话,西头就听见了。子贡对太宰说的话被孔子听见后,孔子说了一句“太宰知我乎”,古人没有标点,这句话之后有人用感叹号,有人用问号。感叹号,相当于他在肯定太宰的说法——“太宰了解我,我就是那个圣人”,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加上问号,这句话的意思才通,孔子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他不理解我为什么会那么多东西,因为我从小贫贱。”
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家里有一个哥哥,却又是一个残疾人。孔子非常不容易,顶着一个没落贵族的头衔,实际上家里很穷。他需要干很多事情,曾经在村里给人记账,做过会计,管过祭祀的事,人家上坟,他也去帮忙,还要养猪,养羊,驾车……很多粗活他都会。孔子说自己小时候什么都没有,贫穷困苦,不得已才会这么多东西。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出生就是一个君子,一个贵族,他能够会这么多东西吗?不会的。
一个人如果从没有受过生活的磨练,没有那么多的锻炼,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能力。
这一段话非常明显地反映了孔子对自己的认知,他根本没有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圣人,他就是坦白地告诉大家,我小时候太穷,才学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