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大鱼问小鱼们:“在一个钓钩上挂着一条又肥又嫩、肉质鲜美的蚯蚓,你们会想什么办法吃到它?”
小鱼们听了,各自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构想最佳方案,既能吃到美味,又不至于丢掉生命,什么方法才能两全其美呢?
第一条小鱼欢快地摆着尾巴说:“咬住蚯蚓的一端,使劲猛扯,把它从钓钩上撕扯下来。”
第二条小鱼说:“一点一点地躲避着钓钩慢慢吞食。”
第三条小鱼说:“猛吞钓钩上的美味,然后再快吐钓钩。”
大鱼听后摇了摇头,把他们的回答全部给否定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不要和诱惑较劲,不要总想怎样得到它,而应远离,越远越好。”
——————————————————————
叁师兄曰:
远离诱惑,只是对凡夫俗子的保命之法。
若能以智慧观照种种诱惑皆是空幻,无舍无得,诱惑它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让你可以舍弃(如美色权力皆不可长久,都是浮光泡影般虚幻即灭的),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可以得到(得而不失是真的得到。给你百万豪宅,但是只给你住一天,两天,或七十年,然后归于国有,这不是真的得到,只是暂时保有),明白此理,常思此理,看破世间诱惑,并非难事。就像毒草,凡鸟吃了会毒发身亡,孔雀王吃了则毛发艳丽而更美。
你是凡鸟,还是孔雀王?是你的心性,即根器决定的。大根器的人,生性坦率,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断臂立雪求法,可割肉侍鹰救兔。若非大根之人,只是弱草,不经风吹,风来则倒,还是谨慎遵以小乘佛法修行为好。
我这种理解和解释,遵循的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二者的区别在于,小乘佛法多以戒律谨慎保护自身性命,着眼偏重于事(打个方便比喻,就像你的妈妈,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但是确实有她的道理,是好心好意的),适合根性凡凡之众。
大乘佛法则更着眼偏重于理,就是在道理上,先以智慧之光破除种种羁绊,什么诱惑恐惧死亡爱情,都是空相,在真的悟此空相的前提下,再入世间,面对诱惑而坦然纳之,不从不拘,既不盲从诱惑的毒害羁绊,也不拒绝诱惑的到来,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明白此身是空,万般情绪恩爱也归于空,不过是逢场作戏,戏罢散场,不做留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