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乃修身之本,是汲取精神粮食的最有效途径。
人不学习,必将在时间的河流中枯竭,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学习更要像一天三餐一样,有一餐不食而腹饥的强烈需求。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圣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几句简单的话,却将一个人从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的全部过程。
也许你会问,这几句看上去毫不相干的话,真的有你说的那么神奇吗?
不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和逻辑关系,从而使之在我们的心里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结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孔圣人的良苦用心。
第一句话,孔子指的是书本学习,说明当时孔子已经非常重视课本学习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这句话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的方法,就是“时习之”,要随时温习功课,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对于那些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学习,是不能达到真正学习的效果的。当我们通过这种不断温习咀嚼,最终将别人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的时候,是一种令人相当兴奋愉悦的事,故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对于第二句话,我们很多情况下是把它和第一句话分离来,认为就是一种纯粹的朋友之间的相互采访,大家因为这样的友谊而高兴。如果这样的话,就和学习搭不上边。既然孔子将它写进这段文字里面,就应该和学习有关,所以,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课本是我们获得知识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但是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我们沉迷于书本知识,最终会僵化我们的头脑,限制我们认识世界的脚步。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跳出书本,和外界接触,汲取更多新鲜的事物,要不断和别人交流,从而达到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开阔眼界,丰富头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和别人形成一种密切的人际关系,经常大家一起讨论,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朋友之间的快乐,不也是我们需要的吗?
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意见是时有发生的事。有时候是自己误解了朋友,有时候是别人误解了自己。但是,我们都不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感到愤怒,因为我们之间的误解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更好的听取朋友的意见,从而在这种误解与被误解中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让自己的眼界变得更加宽广,心胸更加开阔,意志更加坚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