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散文集,因为这名字里包着诗情画意。我看书之前比较习惯看一下豆瓣评分和简介这些,但是不会看剧透式的介绍和评论,因为觉得会影响自己主观感受。看了这本书的简介之后,才知道是关于火葬、殡葬之一的话题。我就决定要读一读了,因为我对这方面了解几乎为零。所以我对这本书是充满了期待,因为勾起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实际上呢,读起来并不像是我想象的那种特别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作者年龄的关系,想表达的思想深度,我觉得还不够。而且读到一半会觉得作者会有观点不清、立场不明的错觉。读到后面可能会明朗一些,所以暂把它认为是对死亡的一种探索吧。对于语言风格,并不像简介说的那么有趣,可能是我笑点比较高,也可能是因为有翻译、文化差异的原因,所以并不觉得非常具有“黑色幽默”的特质。前面提到了观点不清晰体现在前面所说的网上预约火葬,然后骨灰可直接邮寄到家,这种行为让人觉得亲人很无情;后面又讽刺那些在葬礼上遗体告别时,哭的伤感是因为自责,并没有好好陪逝者。也强调了,遗体告别式也只是尸体的换装游戏。所以那作者的立场是哪一种呢?等到通篇读完之后,我想作者在这可能也是追寻答案的一种过程吧。所以暂且不论观点和立场了吧……
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自然的自然】此章。读到此章,不禁含泪。生者为一己私欲——“不舍得”和“为他好”,而让至亲遭受“伤害”。因为“不舍得”就让亲人在病榻上受尽了各种仪器的折磨与痛苦,死后又因为“不舍得”而让他遭受挨刀放血的防腐处理。这一切源自于你的心里暗示“为他好”。“为他好”,所以要让他活着,因为“死亡”意味着“虚无”,要让他尽量多留在世上一会;“为他好”,所以离开世上之前,他必定要走的“体面”,所以有了书中殡葬行业为了让死人看起来不那么吓人,不那么狼狈,做到尽量“体面”,而产生的一系列骇人的操作。“眼皮上的眼盖钉”,“将嘴上、下膛用汽钉缝闭起来”,“用胶将嘴粘起来”……这一切不自然只为了,遗体告别时让他看起来如你所愿的自然和“体面”。人,来世上一遭,罪由始贯穿。
文章最后则归于一种平静,既不再惧怕,也不会主动去接近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无疑也让读者暂时能够放下这一比较“丧”的主题。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想要告诉人们要正视死亡。大家一直想要逃避的,可能就是我们最后要归于的,难以避免。每个章节都有对于不同形式、不同年龄、不同方式的死亡描述。视觉嗅觉通过文字传递到你眼前,最后想要归于的就是对于这些表象,你的感受如何,思考如何……怎么对待自己的尸体?怎么选择处理自己的死亡?在自己濒死的时候是否放弃抢救?是否做遗体捐献?是否只捐献器官?是树葬、海葬、火葬还是土葬?那对于至亲的死亡呢?我们如何选择对他才是最好的呢?所以无论怎么对待尸体,或以如何高雅优美的姿态让它呈现,都只是生者对自我心理上的释放与救赎。因此,要考虑的是不要以一己私欲强加于亲人。所以,作者的建议是对的。对于死亡,在我们都还在世的时候,不要逃避。我们要讨论,而且必须讨论。因为我们无法替他人做决定去选择归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