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的《可复制的领导力》,其中讲到沟通视窗在沟通和管理中的运用,觉得很有意思。梳理总结如下:
沟通视窗理论
沟通视窗,也称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沟通视窗理论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从"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象限(区域):公开象限(开放区)、盲点象限(盲目区)、隐私象限(隐秘区)、潜能象限(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1、公开象限: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即“我知你也知”。例如姓名、性别、部分经历、爱好等。公开象限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在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公开象限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人际交往就是在这个象限进行。
2、盲点象限:是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信息。即“我不知你知”。例如自己的劣势、性格上的弱点、负面情绪、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等。在这个象限里,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劣,但在别人的眼中,却是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个人的盲点。只有闻过则喜,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才能不断地缩小自己的盲点象限。当然盲点象限不一定都是缺点,也可能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或长处。
3、隐私象限:是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的秘密。即“我知你不知”。这是一个对外封闭的区域,例如你的某些经历、心愿、好恶等。这个隐私地带的开放程度由自己控制。在有效沟通中,自我披露,适度地打开隐藏区,是增加沟通成功率的一条捷径。但一个真诚的人也需要隐私象限,完全没有隐藏区的人是心智不成熟的。
4、潜能象限: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信息。即 “我不知你也不知”。例如个人未曾觉察的潜能,压抑下来的记忆等。这一区域是尚待挖掘的黑洞,随着对自我或他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的某些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沟通视窗理论在沟通和管理中的运用
1、公开象限的运用
公开象限的扩大,其实就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公开象限大的人,一般是善于交往、比较随和的人。这样的人容易赢得别人或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容易开展沟通合作,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加。
增大公开象限的途径,就是把隐私象限(我知你不知的)和盲点象限(我不知你知的)转化为公开象限。
把隐私象限转化为公开象限,就是要多做自我披露、自我展示。如果一个人把他过去的一些你未知的事情告诉你,无形之中就会拉近你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如果团队成员之间平时多交流沟通,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内容,还谈生活和爱好,扩大公开象限,就能赢得彼此的尊重和信任。
把盲点象限转化为公开象限,就是要多做恳请反馈。多询问别人对你的意见,得到别人对自己或自己所在团队的反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俗的说,想使自己的公开象限变大,就要多说,多问。
2、盲点象限的运用
盲点象限最大的人,可能是一个口无遮掩、夸夸其谈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处,别人看的见,他却看不见。别人异样的目光并不能引起他的反思。造成盲点象限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的太多,问的太少,他不去询问别人对他的反馈。
所以在沟通中,你不仅要多说而且要多问,避免盲点象限过大的情况发生。更重要的,不但要多问,而且要有闻过则喜、能够坦然、愉悦接受别人批评的态度,有诚恳、坚决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的行动。只有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反馈、揭示你的盲点。
3、隐私象限的运用
如果一个人的隐藏象限最大,那么关于他的信息,别人都不知道,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这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或者说是个神秘的人,就像一只与世隔绝的、呆在龟壳之中的乌龟。当一个人的隐私尤其是DDS(deep dark secret,又深又黑的秘密)过多时,就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患上焦虑症。这样的人,别人对他的信任度是很低的。与这样的人沟通,合作的态度就会少一些。因为他很神秘、很封闭,往往会引起别人的防范心理。
造成隐藏象限大的原因是他问的多,说的少。他不擅长于主动告诉别人。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非常坦荡的、开放的。北宋欧阳修有一副修身名言,“书有未曾经我读,话无不可对人言”,意思是,我没有读过的书很多,但是没有什么话是不能对别人讲的。想拉近与别人的距离,获得别人的信任,就要把隐私象限多转化为公开象限。
4、潜能象限的运用
潜能象限大,就是关于他的信息,他和别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人,他自己对自己不够了解,也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封闭使他失去很多机会。所以每一个人要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潜能象限,主动的通过别人或不断反思来了解自己,主动的介绍自己来让别人了解自己。
潜能象限在管理中的运用,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和调动自己或团队成员的潜能。不要轻视自己和任何一个人的潜能,要尽量激发自己和团队成员的潜能。
《高绩效教练》的作者英国人约翰﹒惠特默的观点是,做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前提就是相信每一名员工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