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首先从文明说起。华夏历史悠久,自涿鹿之战开始,炎黄结盟,华夏文明形成。“华”是“美丽”的意思,“夏”是“大”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美丽的广阔的地方。也许就在打败蚩尤之后,炎黄子孙心中的天下观形成,中原成为天下的中心,到西周时期分别将中原以外的地区说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先进的文明对于落后的文明总有一种优越感,强者蔑视弱者也是这种优越感。当时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说明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程度,因此华夏地区最早走向农耕社会并一直持续数千年。此后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眼中茹毛饮血的化外人,一直威胁着立足于中原的华夏民族。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周边地区眼馋着广袤的中原,谷物丰收,牲畜成群,当然时刻想着找机会侵犯,但是屡屡失败。而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民族的文化影响力显现出来,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对外扩张的民族融合之路(秦朝在西边,但是秦朝的人才来自中原)。
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作为民族第一次大融合。所谓融合就是一段兵戈相向的血泪史,每次经过长久的战争之后,人数大减,大家都厌倦了“烽火连三月”的日子,这个时候融合就变得容易实现,但也极为血腥。秦统一之后,车同轨书同文,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到汉朝时期,四百年内在中国传统疆域里,形成了新的民族,汉族。而现在广阔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基于秦朝的疆域是打出来的,而秦朝疆域以外的地区其实是文明影响力导致的结果。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逐步汉化就是最好的解释。汉族政权有两次被少数民族整体灭亡,一次在南宋末年,一次在明朝末年。元朝时期,蒙古族和汉族从对抗走向文明之间的对峙,双方都没有臣服于对方的文明,几十年以后汉族复国。清朝时期,得益于满族人处理民族矛盾的优秀能力(或者称之为愚民政策),先是满蒙一家(口头上),最后和汉族和平相处(值得称道的是永不加赋),几百年时间里被汉族同化。整个清朝时期给华夏地区带来了数倍的疆域,这就是华夏文明的坚强和韧性,仅依靠自身文明开拓疆域,足以五千年立于世界。其灿烂的文化是迄今为止未曾中断过的,如今世界各国仅此一家。如果说印度也要算的话,那么纯属牵强。第一、古印度文明并非在今日印度境内;第二、古印度文化缺乏载体,至今近乎消失,其散落的零星历史也只是存在于中国的古籍中。
文化
中原地区在脱离部落联盟形式之后,文化开始从神话走向现实。西周时期,华夏对自己文化最引以为傲的,便是周礼。楚国不遵周礼,西周诸侯皆以南蛮称呼。周礼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华夏作为一个礼仪大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自上而下领导着文明的走向。悠久的华夏的文化,最早的载体就是像《诗经》这样的古籍。我们常常说引经据典,那么我们最丰富的典籍就出现在春秋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治国修身之道影响至今。《孙子兵法》《论语》的地位,在当今也是难以撼动的。自此之后,华夏民族对国家和社会有了全方位的论述。乃至以儒治国,也不过是将春秋战国的百家,去掉九十九家仅剩一家。以书籍为载体的华夏文化形成了。此时的华夏民族,祖宗的崇拜近乎到了极点,凡是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便首先从先人的角度思考。话说,如果没有这种对祖宗的崇拜,华夏文化又如何继承开来。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华夏的典籍不断得到丰富。到隋唐建立科举考试,也是以典籍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八股取士在应试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加疯狂。汉字的变化和发展,就是对华夏文化传承的最好证明。
继承
我曾经疑惑,我们常常以文明古国自居,那么我们的文明具体指什么?看抗日电视剧的时候,日本大佐都会对中国人说,“你们中国人有句古话...” 然后,那一刻我明白了,文明的传承来自国人对于自己先辈的解读。比如说,中国人好客,那是因为我们的古人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们对于教育的解读,也大多来自于孔老夫子的学说。中国的文言文、成语、谚语都是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所以,对于不了解华夏文化的人,去看看古人的书籍和典故,就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解读。第一个例子,比如说爱国,那么中国历史最早的爱国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学时候看成语故事,其中就说到一个郑国人,牵着十二头牛来到邻国打算卖掉,身家性命全在一锤子买卖了。这时候楚国大军浩浩荡荡走来,他的仆人打听到楚国准备攻打郑国。这个郑国人二话不说,牵着十二头牛朝着楚国大军走去,声称自己来慰问楚国军队,并利用自己的计谋劝退了楚国大军。第二个例子,关于张良的故事。有一次张良路过一座石桥,桥上的老人将自己的鞋子故意扔到桥下,吆喝张良帮他去检。老人重复三次,估计张良也知道老人故意使坏,但是仍旧毕恭毕敬的遵循老人的要求。第三个例子,说说季布的千金一诺,就好比《侠客行》中谢烟客的玄铁令,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总结起来,“仁义礼智信”,就是对华夏文化的最好诠释。所以,这些由书籍留下的典故,无论是否伪造,都是华夏文化传承的载体,无不在诉说着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