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吃就行。
小时候缺吃少穿,过惯了穷日子。我记得有一次,母亲满脸羡慕地说:你看隔壁你李奶奶,多有福气!我说:有什么福气呀?我咋看不出来?天天就她自己一个人。母亲说:人家每天早上都有两个鸡蛋(荷包蛋)喝呢!
长大些,日子慢慢好起来。但在农村,好起来的日子,也不过是吃饱穿暖而已。再后来,日子越来越好。用老人们的话来说:天天白面大货的吃着,想吃啥吃啥!
是的,现在,的确是想吃啥吃啥。家常饭:米饭面条馒头包子饺子笼面等,家常菜:豆芽土豆芹菜青菜豆腐等,还有鸡鸭鱼肉等肉类,真的是想吃啥有啥想吃啥吃啥。饭店里,更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都有。
但我不喜欢去大饭店里吃饭,我喜欢家里的家常饭和家常菜,喜欢街边小店或小摊上的小吃。
我以为,最能代表哪个城市的,莫过于这个城市大街小巷里的街边小吃了。
我喜欢喝豆浆,不加糖。但我从不在街上喝豆浆。豆浆,我以为只有在家里自己用豆子打的,才有味道。夏天的绿豆汤,也不加糖。加了糖,舌尖只剩下甜味,豆的原味倒给遮了去。
冬天的大白萝卜,水灵灵白胖胖。炖汤,是最好的。生吃,也不错。洗净,切薄薄一片,几乎透明的。剥掉一点萝卜皮,两指捏着,用齿尖轻轻咬着吃。脆,微甜,微辣。剥掉的萝卜皮,咬着比萝卜芯脆得硬些,也比萝卜芯辣得狠些。
小时候,整整一个冬天都吃红薯,吃得很烦。现在,冬天街上的烤红薯,大老远就能吸引我的味蕾。那金黄的颜色和软软甜甜的味道,在冬天里,总是让我抗拒不了。
我喜欢去街边吃米线和擀面皮。米线是鸡汤,有时候是清汤。有虾皮和紫菜,香菜和韭菜,还有切成小丁的咸菜丁。偶尔吃到一小块儿,咸到喉咙里。我不喜欢放辣椒。放了辣椒,嘴里就只剩下辣味,没别的味道了。这和在家里喝豆浆、绿豆汤不放糖是一样的道理。擀面皮,是手工做的擀面皮,厚、韧、有嚼劲儿。配了淖过水的绿豆芽或黄瓜丝(最好是手工切的丝,不过,现在都是机械切的)。调味汁儿,必须得有芝麻酱和红油。芝麻酱得是用水搅打好,浓稠相宜的。红油可以稍微辣一些的。
我还喜欢去街上吃饺子和面。
饺子有素馅儿和肉馅儿。素馅儿肉馅儿饺子里又有好多种。我喜欢家常的:猪肉韭菜馅儿和鸡蛋韭菜馅儿的。有时候也会换换口味。不过大多时候,饺子,还是自己在家包了吃。不仅为吃饺子,更为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时的其乐融融。我喜欢吃配了汤的饺子,而不是把饺子盛在盘里,蘸了汁儿来吃。配饺子的汤,往往是煮饺子的汤。先在碗里放上紫菜虾皮葱和香菜,以及自己喜欢的口味的酱油醋等。
但是,吃面却又不同。
面的种类并不比饺子少:牛肉面、羊肉面,烩面、拉面、刀削面等等等等,太多了――我都喜欢!我们楼下有家羊肉饸络面,我隔几天就要去吃一次。粗而圆的面条,醇而香的羊汤,新鲜翠绿的香菜,绿白相映的大葱,一口汤一筷子面下肚,酣畅淋漓地过瘾!
冬天街上的冰糖葫芦,已经不再一串一串的插在草垛子上,都干干净净地躺在玻璃小车厢里,干净卫生。鲜艳欲滴的颜色,晶莹剔透的冰糖,让人看得垂诞欲滴。
太多的小吃,似乎永远都尝不完……
我们这里是一个小县城。县城虽小,但五味俱全,地方特色的小吃,也是应有尽有。并且,小吃的品类和特色,随着时代的潮流,也在不停地变化和更新着。
而且,好多外地的小吃,也源源不断的涌进来。但我个人认为,既然小吃都是带着浓厚地方色彩的,那只有到小吃的原生地,才更能吃出这种小吃的原汁儿原味儿。也不是说本地的小吃到了外地就变味了,只是我个人的心理感觉吧!
不过,无论如何,能在小小县城就能品尝到各地的风味小吃,心里还是觉得很幸福和满足的。当然,这也更激起了我周游全国各地品尝各地小吃的兴趣。
我相信,有好多吃货都有这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