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方便交流,都曾经积极的推广官话。而官话的形成,不仅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和各民族融合密不可分。方言的存在,极大的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非常庆幸文言文改成了白话文,才有了今天文字交流的方便。有个故事说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时,用文言文发电报省钱还是白话文,就说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1910年,19岁的胡适留学美国,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后,师从杜威。受其实用主义影响,胡适逐渐形成“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观,“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20世纪之活字”。后来任教北大时,为了论证白话文简明达意,胡适就如何回绝行政院秘书职位一事出题,请学生拟电报稿。学生拟出“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12字的电报稿,而胡适仅用了5个字回绝——“干不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