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陈年旧事
心理学里面几个最出名,但现在又被强烈批判的研究,基本都是在伦理要求不健全的年代做的。在那个时代,这些研究都貌似很正常,没人考虑到被试的感受,也不会去理会到底人家以后会不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困扰。虽然,这些心理学大牛们都说了在实验后对被试有适当的解释,也提供必要的辅导。但是,也有人强烈怀疑这些是否足够。毕竟,伤害已经出现了。
下面提到的,都是一些比较著名的研究,但是在近代就被心理学界强烈诟病谴责。
津巴多(Zimbardo)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
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很出名,不仅读心理学的基本都会接触过或者知道他的那本《心理学与生活》,他还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路西法效应》。也曾经是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主席,并经常上电视节目呢。据说年轻时候的Zimbardo其实很爱出名。
在70年代初做的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在当今虽然作为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来讲,但是其中的操作就一直被很多人诟病。
实验是这样的:一半学生做狱警,另一半学生做囚犯,困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很多天。这个实验后来有点失控,狱警童鞋玩得有点过了,有些已经侵犯人权甚至颠覆人性的举动,造成一些囚犯童鞋心理受到重创。津巴多当时其实很得意洋洋,可是他并不是24小时不断观察,他也得休息睡觉啊!有一天,他为了秀优秀,带当时的女票去观摩自己的监狱实验。这一下可不得了,女票去了一看,脸色不对了,觉得里面的狱警童鞋实在过分残忍,那时候津巴多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急急叫停实验。
时间过了几十年,这个实验被诟病后,有当时实验参与者出来说话了,有说自己受到心理创伤的,也有人说当时的切斯底里表现是为了假装成受不了,不想参加这个被困在地下室的实验,也就是取巧偷懒。
津巴多老人家还是认为当时的情况是自然的发展,被心理困扰的童鞋后来也得到应有的辅导和疏解。
当然,这个研究对于心理学领域来说还是非常有贡献的。人性的恶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被强化,人的尊严,在一些角色里,可能就被自然而然地消退。所以,这个研究对于如何避免往后出现类似惨无人道的情况,还是有警惕作用的。
有批评这个研究是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因为津巴多的研究发表在一个非同行评议的期刊。但如果有看原文的话,其实这个期刊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自家期刊,因为这个研究就是海军陆战队赞助的啊!发表在自家期刊有什么不对呢?
对于这个研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档案archive[2]。
2001年那会儿,英国BBC还再做了一次尽量接近的实验呢![3]不过我没有看具体结果。
米尔格兰姆(Milgram)的电击实验[4]
这个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电击研究,读过心理学的都应该知道。就是把被试放在控制电击程度按键的位子,叫他测试另外一个房间的拼写或者问答正确程度。每错一次就加强电力一格,最高的电力是可以电死人的。当对面通过对讲机求饶的时候,被试身后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就会说“研究必须按照要求继续进行”。结果发现超过六成的被试都会坚持把电流扭到最大。。。也就是说,电死你没商量。
想想看,去做个实验,那点礼金过过日子,结果自己还杀人了,这好受吗?就算你没有把电流开到最高,拒绝“行刑”,但是那时候的挣扎或者内心的愤怒,这滋味也不好过吧?
有些人觉得这是被指使的,有些人后来内疚或者心里很不舒服。。。研究里面也尝试不同的变量,看看大家在不同情况或者要求下的服从程度。
其实研究很有贡献,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善良,在威逼利诱之下,很多人都可以做出惨无人道的事情。6成的人会电死你没商量。
不过,别以为这个电击实验只在那个六十年代嬉皮士横行的时候出现哦,2006年也有人重复了一次[5],结果发现我们在四十多年的道德进化后,行为也没什么长进,只是稍微比以前好一丁点而已。。。还是有接近6成人会选择电死你不偿命。。。细思极恐。
行为主义心理学鼻祖的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6]
上个世纪初,行为主义鼻祖华生(Watson)的名句就是你给他一打小孩,他可以将这些小孩塑造成任何一种人。因为他认为通过条件反射的重复将一些对境的结果和相关因素捆绑配对后,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这些实验以前都是拿狗啊、老鼠啊、鸽子啊之类的做实验。让狗狗流哈喇,让老鼠被电击等等使到他们去做或者不做一些事。
这次可不得了,华生和他的研究生同党雷纳(Rayner)拿了一名叫做艾伯特的9个月小北鼻做实验。开始的时候也就给他跟小白鼠玩。看到没有对小白鼠表现惧怕,还玩得挺欢的。不过,这两人接下来就是每当小艾伯特碰一下小白鼠,就在后面用铁锤铁棒狂敲吓他。这小北鼻给吓得哇哇大哭。后来,只要小白鼠一出现,艾伯特就害怕了。我怀疑小艾伯特可能都得应激创伤后遗症了。
这个研究虽然交代了谁是小艾伯特,但是没有说小艾伯特长大后怎么样,这个实验有没有对他造成心理阴影,这辈子是否就走不出小白鼠是噩梦的阴影。这位被试的小艾伯特如果还健在的话,他都应该过100岁了。。。所以,这个实验对他有没有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基本上可以说是死无对证了。
彩蛋:男士尿尿实验[7]。。。
分享一个比较少被提及的经典怪异实验吧:。。。尿嘘嘘被拿来做心理实验啦!
这项1976年的研究,是的,已经四十四年前的事了,当年被观察的小伙子们,可能现在要站久点呢。那个实验观察了其他人在男厕中的存在是如何引起消极反应,继而影响尿尿的表现。
怎么衡量影响?就是研究人员测量尿液开始流动的时间。。。
狡猾的研究人员选了个只有3个小便池的大学男厕所,然后躲在那3个的小便池后面的厕所格里,用潜望镜偷看,记录多久才开始尿尿,以及尿了多久。是偷看。。。一共有60位不幸的被试(现在来说,应该称之为受害者)。
为了看看不同的陌生人共尿距离对尿尿的影响,只要逼那些不知情的“被试”用最里面那个,方便观察嘛。。。近距离影响就是把最右手边的写个维修什么的暂停使用,安插的就站在中间那个准备尿尿,也就是说被试就只能用旁边那个兜。中距离,就是把三个尿兜中间那个放个维修暂停牌,两人距离就隔开一点了。
研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个人空间的侵犯是如何影响人的。
结果呢?真的呢!有人在旁边,尿出来的时间会迟点,尿的也快点。。。
参考:
1^ Haney, C., Banks, C., & Zimbardo, P. (1973). A study of prisoners andd guards in a simulated prison. Naval Research Review, 30, 4-17.
2^ https://library.stanford.edu/spc/exhibitspublications/past-exhibits/stanford-prison-experiment-40-years-later
3^ http://www.bbcprisonstudy.org/index.php
4^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 371-378.
5^ Burger, J. M. (2009). Replicating Milgram: Would people still obey toda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4(1), 1-11. https://doi.org/10.1037/a0010932
6^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1), 1-14.
7^ Middlemist, R. D., Knowles, E. S., & Matter, C. F. (1976). Personal space invasions in the lavatory: Suggestive evidence for arous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3(5), 54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