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听到家长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分享”似乎是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相处的必然之道。但,家长引导孩子把自己心爱之物进行分享时,不乐意的孩子并不少,强行帮孩子做决定的家长也不少。
有一种现象很常见,自己的孩子在旁边嘟着嘴,旁边的孩子脸上乐着花。双方的家长在旁边看似都心满意足。那么,“分享”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孩子的眼里,他(她)心爱的物品就和他(她)的爸爸妈妈一样的重要,如果有人要你把你的老婆(老公)分享出去,你愿意吗?
“分享”这个概念在成人世界是一个伪命题。
■“宝贝,把你的玩具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潜台词:只有你分享出去你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等你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时,对方才会分享他的玩具给你。)
“分享”背后隐藏着成人世界里功利的互惠共赢思维。
■“宝贝,把你的好吃的与好朋友一起分享,大家一起吃才有乐趣。”
(潜台词:那么一大包零食孩子自己都吃了对牙齿,对肠胃,对健康不好,分出去一些能够降低坏牙、生病的风险。再者,零食那么多他一人也吃不完,分出去送了人情,食物也坏不了。)
“分享”的背后隐藏着成人世界里虚伪的盛情,有着看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实则责任共担风险共承的思维。
■“宝贝,把你的书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大家一起读多有意思。”
(潜台词: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才能学会合作谦让,万一孩子自己呆久了变孤僻、离群,性格古怪可怎么好。)
“分享”的背后隐藏着成人世界里的从众心态,害怕被边缘化以及无法享受孤独的思维。
我们成年人为什么那么在意要孩子学“分享”?
除去上面怕孩子失去一些玩耍的伙伴外,成人更怕成人之间互相的评价。
■那个小明的爸爸妈妈都不教小明学分享,他爸爸妈妈不大气,不明理。
■小孩子之间互相玩一玩玩具就归还了,那么介意干什么?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吗?
■那小孩的家长小气吧啦的。
……
听不得这种话吧,成人思维里“面子”是非常重要的。
在成人世界,“分享”是一种社交手段,“分享”出去是为换来“收益”,不会分享,不懂分享,是一种情商低的表现。“分享”更像是一种礼尚往来,你来我往,互通有无,但分享物品后换来的是暂时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并不是真正“雪中送炭”的友谊。
真正的“分享”是什么?
提分享的典范,有些人会想到“孔融”。千百前来,“孔融效应”是谦让可以获得自身的愉悦也可以获得别人的赞美。但孔融是让梨,并不是自己一个梨分成两半,你一半我一半。这样看来孔融似乎更高大上。故事口耳相传的同时,并没有人知道孔融到底爱不爱吃梨,与吃梨比起来他是否更喜欢香蕉?也无从考证孔融是不是因为知道自己吃大梨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而选择小梨?又如果孔融不让梨,会有怎样的结果,被哥哥们埋怨抑或挨顿揍?
我想“分享”的本质应该是基于自愿的。又或者分出去的是自己特别钟情的,而不是自己不爱的。分出去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本能。这样,分享后得到的快乐才是成立的。
当孩子还没懂得什么是分享时,请成人不要过多干涉他(她)的思维。因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她)不是你花钱买的玩具、零食、书籍的傀儡。
END
喜欢也可以关注个人公众号“面包丁”,微信搜索“mianbaoding”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