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最深的看见,即是共情》
心理老师因为腰不舒服去医院拍片,刚走出检查室,就看到走廊上一个小男孩坐在凳子上嚎啕大哭,小手打着绷带,可能是刚刚摔了伤口。孩子的爸爸就在旁边着急又愤怒地说:“我不是叫你不要乱跑了吗?你就是不听!”
这个画面,是不是很熟悉?爸爸肯定是爱孩子的,只是我们太容易在紧张中忍不住去用责备去把担心和爱表达出口。
心理老师走过去轻声对孩子说:“你一定很疼吧?我这边扭了一下都难受得不行,你伤在这儿,肯定更痛。”
男孩没回答,但哭声更大了——那是被“看见”后情绪更放松地流出来了。老师接着说:“痛就要哭呀,没关系的。”
然后转头看向爸爸,笑着问他:“你小时候摔倒过吗?”爸爸一愣,说:“当然摔过。”她再问:“你摔倒的时候也会哭吗?”“那当然,痛就哭嘛。”爸爸不好意思笑了,孩子听了也破涕为笑。
你看,当一个人的感受被理解、被接住,情绪才有出口。生命里最深的看见,即是共情。我们不仅是思维上的理解,更是感受上的回应。是“我看懂你为什么生气”,也是“我知道你有多难过”。
我们很多人在朋友倾诉时,第一反应就是出主意、想办法、帮她走出情绪。但很多人其实不是要一个解决方案,而是需要一个能共情她感受的同伴。
我们都太习惯去争对错,太急着去找办法,但在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被理解”。“理解万岁”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面对自己和他人时,最温柔也最有力量的回应。
今天想邀请你一起留言打下这句话作为练习的开始:“生命里最深的看见,即是共情”。